關注鴻海電動車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台灣市場的話題主角一直是 Model B 和 Luxgen n⁵,不過最近我發現一個超關鍵的轉折點,可能會悄悄地改變整體局勢:Model C 正式朝美國市場進軍了! 許多投資人可能還把重點放在國內銷售數字、或高雄廠的產能規劃,但其實,北美市場的驗證進度與上市時機,才是鴻華先進(Foxtron)的真正股價催化劑!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分享 Model C 的北美進展、供應鏈連動、還有我眼中三個不能錯過的投資重點 💡
--- 🔧 Model C 美國試產啟動,驗證挑戰同步進行 根據最新公開資料,目前 Model C 美規版本已正式進入「認證前試產」階段,並正在配合當地法規進行必要調校。 這些法規包含: 美國聯邦汽車安全標準(FMVSS) EPA 排放與能耗測試(即便是純電也有耗電規格需達標) 碰撞測試、電磁干擾驗證等細節 這代表鴻海不只是想把 Model C 賣到美國,更是瞄準可以合法上路、進入主流車市的完整規格與等級。 --- 📈 三大關鍵重點,揭開鴻華轉盈的真正時點 🌟 1. 市場量體的躍升:從台灣萬台 → 美國十萬台等級 台灣市場再怎麼努力,一年也不過 4~5 萬輛的純電總銷售量;但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統計,美國每年新車電動化銷售已破百萬輛,其中中型 SUV 是最熱銷級距。 這樣的級距,剛好是 Model C 主打的定位。 若鴻海能在 2026 年順利於美國開賣 Model C,即便只吃下1% 的市佔率,那也是 1~1.5 萬輛起跳。 以每台車 120 萬台幣計算,就是 百億元級別的營收增量! 📊 2. 體系完整的 MIH 平台,協助擴產更靈活 Model C 是基於 MIH 模組化平台打造,這個平台的最大優勢就是:模組可以在不同市場快速調整與適配。 比方說: 美國用 CCS1 充電規格 → MIH 支援 法規要求增加前側雷達感知 → 模組外掛即上線 這種彈性,也代表鴻海可以與當地合作夥伴(如日本傳出合作的整車廠、美國初創車企等)共同生產、降低成本、加快導入速度,大幅強化鴻華先進 EPS 的轉盈潛力。 💰 3. 補貼+匯率+外銷利多,共振股價催化效應 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IRA)對符合本地組裝/本地電池供應的電動車,提供高達 7,500 美元的稅額抵減。 若鴻海能與美國在地合作廠商協力完成組裝,就有機會名列補貼清單! 此外,在台幣持續貶值的環境下,出口轉單營收有望放大帳面獲利,再搭配外資法人對外銷進度的重視,一旦北美市場開賣確認,將有望帶動: 鴻華先進轉盈 裕隆企業轉投資獲利上修 鴻海集團 AI+EV 雙成長敘事強化 --- 📌 投資人提醒:北美才是轉捩點,布局要看長線 過去市場焦點一直在台灣電動車的接受度與市占率,不過從產能配置、市場規模與 EPS 潛力來看,真正能撐起 「車用本業轉盈、股價重評」 的,絕對會是外銷成績。 Model C 的北美進展,代表鴻華不只是設計/開發,更有能力完成法規對接、市場導入與品牌合作。這是任何一家新創 EV 無法短期完成的任務。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這就是值得提前押注的轉折時刻。 --- 🌷粉色花海女孩觀點 我個人其實非常期待 Model C 能在美國上市,因為這代表台灣的車廠終於能夠不再只是國產替代品,而是能站上全球舞台與主流品牌競爭的實力象徵。 當然,美國市場的法規挑戰不小,但鴻海有過 iPhone、伺服器等硬戰歷史,這一場,我相信他們有機會再打出一場漂亮的進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