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據成為護城河──一本書看懂未來的數位競爭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讀書會那天,我們說好要「隨性」

raw-image

當初公司說要開這本書的讀書會時,組內大家原本約定得很輕鬆──「就上台講一講心得就好,不用太正式。」

我其實很早就把書整本看完了。但即使如此,我心裡的打算也是:反正只是個隨性的場合,上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就好,不需要搞得太正式。

結果讀書會前一天,突然有同事冒出一句:「我花了一整天做了一個 PPT 呢!」 這一句話,瞬間把氣氛拉到另一個世界。大家一陣慌亂:「蛤?不是說好只要上去講一講嗎?」「完蛋了,我那本書才看了三章……不然我直接看後面兩章湊一湊行不行?」 雖然我看完整本書了,但就算如此,我也沒想過要做什麼該死的簡報──因為,這原本就是個輕鬆聊天的場合。

本來我想著,就算有人做 PPT,其他人也還是可以單純上台講心得,榮耀歸那個做簡報的人就好。沒想到讀書會當天,又有人冒出來:「其實我也做了 PPT 喔!」氣氛瞬間進化成正式發表會。

更離譜的是,開始前 30 分鐘,我才看到對面那桌的同事剛打開 PowerPoint,臨時抱佛腳。我心裡想:笑死!現在用 PowerPoint 到底還能幹嘛啊?時間根本來不及。大家一邊緊張一邊猛敲鍵盤。我直接在群組丟下一句:「好啊!都做 PPT 啊!要捲大家一起捲啊!」 於是我把自己整理好的內容丟進 gamma,30 秒後就生成了一份精緻到過分的 PPT。

raw-image

接著一個同事湊過來,邊笑邊問:「哎呀,你做好了沒有啊?是不是等下要空手發表啊?」然後看到那份簡報時,眼睛瞬間睜大:「你做了什麼!你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欸!大家快來看!他……」

抽籤決定發表順序的時候又來一段經典。主持人把籤袋遞給 a,請他先抽一張。a 一邊伸手去抽籤,一邊還很自然地問:「欸?我們不是同一組的嗎?」 沒想到主持人馬上搖頭,語氣篤定得很:「沒有沒有,我們不是一組的。」 那一瞬間,旁邊的人全愣了一下。因為他們原本確實是一組,結果主持人接著補了一句,語氣還帶點無奈:「你那個前 30 分鐘才在用 GPT 看書的人,跟我不是一組的喔。」 現場一片笑聲,氣氛一下子鬆了下來──原本只是個隨性的讀書會,結果硬生生被大家搞成一場臨時升級的「簡報大賽」。

數據正在改變企業的本質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

《The Future of Competitive Strategy》讀起來不像一般休閒書,更像一本嚴謹的學術作品。它的用詞、結構、論述,帶著經濟學原理那種冷靜而深度的味道。剛開始看可能覺得硬,但讀進去之後,你會發現它的脈絡非常清楚,邏輯層層推進。 作者一開頭就提出一個關鍵命題:數位時代的競爭優勢,已經從「產品和產業」轉向「數據和生態系」。

過去,企業只要把產品做得更好、把市場位置守穩,就能取得優勢。那個時代,數據只是附帶產生、用來佐證產品表現的副產品。 但現在,數據本身已經成為新的價值來源,甚至能反過來驅動新的商業模式。換句話說,產品已經不是企業價值的終點,而是通往數據生態系的入口。

舉個簡單的例子,讓這件事更好理解:想像你賣咖啡機,傳統邏輯是「賣出去就結束」。但如果你的咖啡機內建感測器,記錄每次沖泡的濃度、溫度、豆種偏好,然後這些數據回傳給你,你可以主動推出「專屬用戶的咖啡豆訂閱計畫」。這時候,你賣的不再只是咖啡機,而是圍繞沖泡咖啡體驗的整個生態系。

raw-image

從「賣產品」到「幫用戶完成任務」

光把產品做好,早就不夠了。因為顧客買東西,從來不是為了「擁有」產品,而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

這裡引用 Jobs to be Done (JTBD) 理論:顧客不是買產品,而是「雇用」產品來幫他們完成一個任務。

raw-image

而任務是會變動的。今天用你的產品完成 A,明天他可能需要 B。而且隨著時代不同,客戶的需求也會一直持續地改變。 比如說,以前的手機只要能通話就好;但現在看看我們對手機的要求是什麼──要可以順暢上網、拍照,加入 AI 之後,手機甚至可以是私人助理。 這就逼得企業必須持續觀察數據、持續調整政策。 所以,真正有意義的數據收集,不僅僅是記錄,而是從這些數據當中去理解:

  1. 使用者真正想達成什麼目標?
  2. 他們在哪個節點遇到阻礙?
  3. 他們是怎麼妥協、怎麼 workaround?

這些答案就是所謂的洞見,才是設計新方案、推動數位轉型的起點

四個層級:從 內部效率到生態系

書裡其實提了很多不同場景下的數位轉型策略,還附上一堆規範、定義、名詞,坦白說,那些部分我讀起來覺得偏學術,解釋起來也不太能引起共鳴。

反倒是他提出的「數位轉型四個層級」,讓我特別有感。簡單說就是:

  • Tier1 提升內部效率:用內部數據去降低成本、簡化流程。(例:FMCG 業者 Noodle.ai 用 AI 預測補貨需求,解決牛鞭效應,降低庫存浪費;Elemental Machines 在實驗室用 IoT 感測器監控溫度濕度,提升實驗可靠性、節省數百萬成本。)
  • Tier2 提升產品效率:用產品數據優化效能、提升穩定度。(例:Caterpillar 收集推土機使用數據,發現客戶主要在碎石場而非泥地作業,重新設計刀片,減輕重量並降低成本;P&G 的 Pampers 與 Red Bull 用 CRM 數據來定向推播,提升廣告效率。)
  • Tier3 再定義公司:以數據為核心,創造新服務,真正幫顧客完成任務。(例:Sleep Number 把床變成智慧健康平台,內建感測器追蹤心率、呼吸、睡眠,與 Mayo Clinic 合作預測疾病;Caterpillar 提供預測性維護,提前警報、減少停機,轉型成服務供應商。)
  • Tier4 建構生態系: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長期壁壘。(例:BD 收購 Care Fusion 後建立 Alaris 輸液泵數位平台,串接病患、藥房、護理站;Ford 汽車透過車載 IoT 將維修、加油、交通資訊、咖啡預訂等服務整合為一個生態。)

前兩個層級,其實還停留在「讓產品更好」的思維。這樣做當然能帶來短期優勢,但問題是──當大家的產品都做到差不多水準時,差異化就消失了,最後只剩下價格戰,產品被當成「商品」來比較。 今天的掃地機器人就是例子:某個廠商先加入拖地功能,隔月其他廠商就跟進;原本的拖布需要回基站清洗,後來有人改成滾輪式自清潔,隔月其他家又馬上跟上。對顧客當然好──因為可以享受到最高規格、最低價格。但對企業來說,這是不利的同質化競爭。

真正的關鍵,是從第三層級開始。當企業開始用數據去洞察用戶的行為、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價值就不再只是「這個產品好不好」,而是「整個解決方案是否讓用戶完成任務」。只有跨過這個門檻,企業才有機會重新建立差異化,成為用戶生活裡不可取代的存在。

為什麼 Tier3 是關鍵分水嶺?

raw-image

跨到 Tier3 的那一步,意味著公司要做一件痛苦但必要的事:放下過去的產品邏輯,跳脫商品化陷阱。

過去的問題是「怎麼把產品做到最好?」到了 Tier3,問題變成「如果不只是賣產品,我們能怎麼幫顧客完成任務?」

這個轉折,代表著企業不只是調整產品功能,而是要全面檢視自己的運作邏輯:產品只是其中一個零件,連帶的技術架構、供應鏈協作、商業模式設計和人員訓練,都可能需要重新布局。 換句話說,企業必須接受自己不再只是過去那個「賣產品的公司」,而是要把整個公司調整成以數據驅動、以任務為中心的新型態組織

所以企業要先設計好互動入口──感測器、IoT、App──讓顧客能跟產品產生的互動能夠被收集起來。但這個時候企業會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賣產品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做這項東西?」「如果要投入資金做數據服務,怎麼評估效益?」

書裡雖然提供了許多評估的方法和可以採取的方針,但老實說,看完之後我必須承認: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辦法真正回答。

因為在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新服務的數據,完全無法評估這個專案到底能帶來多少營收。你可以先有一個願景,但無法計算這個願景能為公司帶來多少效益。書中其實隱晦地點出:數據的價值來自過程,而不是滿足自我幻覺的預測

為什麼要現在就做?

raw-image

這時候企業會問第三個問題:「我不能等這個服務成熟後再投入嗎?為什麼要急著做這個?」

原因很簡單:真正的競爭壁壘,不是等到服務成熟後才會出現,而是在日復一日的數據累積中慢慢築起。

  1. Waymo、Tesla 就是例子:他們早已累積數億英里的數據,包含各種邊緣案例。後進者就算硬體再好,也很難追上。
  2. 智慧吸入器市場,雖然目前普及率不到 1%,但隨著數據累積,它們可以精準預測哮喘發作,形成後進者難以超越的門檻。
  3. Netflix 也是經典案例:透過大量使用數據與觀看行為,讓推薦引擎驅動了超過 80% 的觀看時長。

護城河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是某個突然推出的產品功能,而是日復一日的真實使用、真實回饋和數據累積。 而真正決定顧客體驗的,並不是那些每天都發生的普通場景,而是極端、稀少但至關重要的特殊案例——那些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立刻摧毀顧客信任的時刻。

對自駕車來說,一次重大事故就可能讓顧客永遠不再信任這個品牌。正是這些少見卻關鍵的情境,定義了企業的數據深度,也定義了護城河的高度。

現在開始累積,才有未來可以依靠的護城河;等到成熟再投入,差距可能早就無法追趕。

六、結語:走向極致客製化

raw-image

我相信,未來廠商的服務會越來越走向極致的、前所未有的大量客製化。想像一下,你今天去吃一家咖哩飯,表面上大家都點的是「咖哩飯」,但實際上,背後可以有無數變化:

  • 辣度、甜度,依照你的偏好微調。
  • 白飯和咖哩是分開盛、還是已經均勻拌好。
  • 配菜裡的蘿蔔、馬鈴薯、甚至肉類比例,都依照你的習慣調整。

更厲害的是,你甚至不用開口。如果廠商早就掌握了你的資料、累積了足夠的理解力,它完全可以在你下單之前,就預測到「你理想中的咖哩飯應該長什麼樣」。這一切,甚至可能被包進一個長期的訂閱服務裡──賣的就不再只是一盤咖哩飯,而是一段「吃咖哩飯的體驗」。

當數據逐漸累積、企業對顧客的理解力不斷提升,才真正有機會做到動態調整、量身打造,幫每個顧客完成獨一無二的任務。這就是數位轉型的終極願景:不再只是思考「我們做什麼產品」,而是思考「我們怎麼幫每個顧客完成他真正的任務」。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裝上多少感應器或堆疊多少高科技而在於企業是否敢放下那套曾經的生存邏輯──親眼看著過去賴以為生的身份崩解,仍然選擇向前。

真正的轉型並不是在那一刻就完成,它不是某個瞬間,而是一段持續不斷的歷程。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試錯與前進中,企業才真正走上數位轉型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兔子咪鋪的沙龍
9會員
14內容數
兔子咪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0
《Happy》中,Derren Brown 挑戰「正面思考」與「目標設定」的既有框架,結合斯多葛學派、存在主義與現代心理學,帶你看穿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陷阱的幸福假象,重新發現真正的平靜與滿足。這本書的觀點既顛覆又深刻,能激發你對「何謂快樂」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5/02/20
《Happy》中,Derren Brown 挑戰「正面思考」與「目標設定」的既有框架,結合斯多葛學派、存在主義與現代心理學,帶你看穿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陷阱的幸福假象,重新發現真正的平靜與滿足。這本書的觀點既顛覆又深刻,能激發你對「何謂快樂」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5/01/05
最近有同事推薦了我一個可以增加額外收入的平臺,那就是 Outlier.ai。這個平臺結合了彈性的工作時間和 AI 訓練任務,讓我每月可以賺點零用錢。 Outlier.ai 是一個連結專業人士的創新平台,專注於協助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系統。透過參與 Outlier.a
Thumbnail
2025/01/05
最近有同事推薦了我一個可以增加額外收入的平臺,那就是 Outlier.ai。這個平臺結合了彈性的工作時間和 AI 訓練任務,讓我每月可以賺點零用錢。 Outlier.ai 是一個連結專業人士的創新平台,專注於協助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系統。透過參與 Outlier.a
Thumbnail
2023/12/26
最近在發現一個教人畫擬真畫風的Youtuber(James Julier Art Tutorials),簡單嘗試了一下,發現比我想像中的要簡單的多,雖然對比原教學的成品還是有點差距,但就我這種畫畫新手,完成後還是滿滿的成就感,他的教學可以練習到要怎麼畫"光",光線畫從哪裡過來,那些地方會有反光,要用
Thumbnail
2023/12/26
最近在發現一個教人畫擬真畫風的Youtuber(James Julier Art Tutorials),簡單嘗試了一下,發現比我想像中的要簡單的多,雖然對比原教學的成品還是有點差距,但就我這種畫畫新手,完成後還是滿滿的成就感,他的教學可以練習到要怎麼畫"光",光線畫從哪裡過來,那些地方會有反光,要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近參加《零極限》讀書會,這本書我多年前看過,但當時沒有太多感覺,5月份我看到《零極限》讀書會海報,直覺告訴我參加,這本書其實並沒有太吸引我,但是我還是決定順從直覺報名。
Thumbnail
最近參加《零極限》讀書會,這本書我多年前看過,但當時沒有太多感覺,5月份我看到《零極限》讀書會海報,直覺告訴我參加,這本書其實並沒有太吸引我,但是我還是決定順從直覺報名。
Thumbnail
今天雨下了一整天,午後看了一本非常適合雨天閱讀的職場實話小品,閱讀起來非常輕鬆且真實,度過了一個超值的下午。 所以想用這本滿滿大實話的好書作為回歸的第一篇閱讀心得,作為將來提醒自己的一篇定錨點,也分享給和我一樣即將進入社會的朋友們,真心推薦買書把整本看完。
Thumbnail
今天雨下了一整天,午後看了一本非常適合雨天閱讀的職場實話小品,閱讀起來非常輕鬆且真實,度過了一個超值的下午。 所以想用這本滿滿大實話的好書作為回歸的第一篇閱讀心得,作為將來提醒自己的一篇定錨點,也分享給和我一樣即將進入社會的朋友們,真心推薦買書把整本看完。
Thumbnail
2024 交心讀書會第一季每月選讀不同書籍,提供讀者新知識與實用技巧,讓感情穩定向上提升,增加彼此間的交流。書籍包括《我可能錯了》、《用愛延續的八種方法》、《生活槓桿》,內容豐富實用。
Thumbnail
2024 交心讀書會第一季每月選讀不同書籍,提供讀者新知識與實用技巧,讓感情穩定向上提升,增加彼此間的交流。書籍包括《我可能錯了》、《用愛延續的八種方法》、《生活槓桿》,內容豐富實用。
Thumbnail
一直都想找個地方分享讀書筆記,趁著世界閱讀日,我的‘’圖書館大學‘’沙龍開張吧!
Thumbnail
一直都想找個地方分享讀書筆記,趁著世界閱讀日,我的‘’圖書館大學‘’沙龍開張吧!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讓閱讀成為你的日常吧! 從閱讀日開始,每天讀一本好書。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讓閱讀成為你的日常吧! 從閱讀日開始,每天讀一本好書。
Thumbnail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後面幾個章節其實比較無感,畢竟那時還是無憂無慮的學生,頂多擔心自己的資格考會不會沒過。但工作幾年後再回來看這幾個章節,真的是超級有感,點頭如搗蒜,是一本很有趣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後面幾個章節其實比較無感,畢竟那時還是無憂無慮的學生,頂多擔心自己的資格考會不會沒過。但工作幾年後再回來看這幾個章節,真的是超級有感,點頭如搗蒜,是一本很有趣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那個時候,全然接納了我、包容了我的,就是文字與書本的世界。只要翻開書,我就會忘記現實世界中的一切……
Thumbnail
那個時候,全然接納了我、包容了我的,就是文字與書本的世界。只要翻開書,我就會忘記現實世界中的一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