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面的主角廉美貞有一句經典台詞:「醒著的每個瞬間都在勞動。」當我們從床上睜開眼的那一刻,就開始展開了以他人為優先的一天。被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瑣事填滿生活。也許你會說,這些都是跟我有關的事情。但是你可以仔細想想,大部分時候我們是否都先以完成他人的需求及要求為主。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腰封上寫著:「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今天這個別人有可能是你的同事,主管,朋友,甚至是家人。倘若我們沒有花一些時間去辨別哪些事情在我們生活裡是必要之事,我們的時間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被他人偷走。
從床上醒來的那一刻,不僅是勞動的開始,也是取捨的開始。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我們在兩者之間做選擇。像是早餐要喝紅茶還是咖啡,今天出門要穿哪一套衣服,有兩個都想吃的便當口味要選哪一個,下班要回家倒垃圾還是跟朋友去看電影,如果我的預算只能買一本書,在兩本我都想看的書之間,我該買哪一本。又或者更深層的人生問題,我為什麼要選擇現在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個,我為什麼選擇跟這個伴侶步入婚姻而不是別人,我為什麼選擇住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其他,我要跟大家一樣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還是當個自由工作者。專準主義與非專準主義的差別
在這本書裡面,你會不斷看到兩個名詞:專準主義與非專準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專準主義的人懂得選擇生活中的哪些事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不會覺得每件事都重要,他們懂得取捨,懂得選擇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且對重要的事情投注心力,在他們投注心力的同時,他們並不會讓自己陷入毫無止盡的執行,他們知道任何看似與生產力無關的事情,對生產力也同等重要,像是充足的睡眠時間與玩樂,他們懂得為自己的目標有所進展而慶祝,儘管只是很微小的一步。
非專準主義的人則認為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他們沒有辦法割捨其中一件,他們會想要全部攬在身上,儘管這需要犧牲他們的睡眠時間,他們會想要試圖完成每一件事情,他們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他們會認為與生產力無關的事情都不需要做,這樣才能時時刻刻有產出,努力想要做好每一件事。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專準主義者,他也曾經與大部分人一樣在面臨取捨的問題時,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他在書中提及他的太太很辛苦的產下他們的孩子,但他卻避免不了的為了工作的事情分身乏術,他在陪伴老婆小孩與出席客戶會議之間選擇,最後他選擇了出席與客戶的會議,但結果是那場會議毫無成果可言。而他的選擇讓他犧牲了「與家人的時間」這件才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但在那個當下,他沒有辦法拒絕工作上的請求,他發現他答應出席會議只是為了要討好其他人而已。
因為這個經驗,讓他開始想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在看起來都很重要的事物之間做出正確的取捨?我們要如何對那些看似重要但實則沒那麼重要的事情鼓起勇氣說不?
我很喜歡他將專準主義的行為比喻成生活衣櫃:一個創造一套管理生活衣櫃的系統。用衣櫃來比喻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一直添購新衣服,而沒有適時的清出舊有的衣物,衣櫃就會被越塞越滿,塞滿的衣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甚至你會覺得裡面的衣物擁擠的令人窒息。假設每個人都把他們的衣物塞進你的衣櫃裡,每小時,每一天,甚至無時無刻,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去整理衣櫃,衣櫃很容易就會開始變亂,又或者當你好不容易整理好,但是馬上又有別人在你衣櫃裡面放進他們的衣服,你是不是會覺得很煩?我們每天有限的時間就是這樣被干擾的。
要成為一個專準主義者其實並不容易,但我覺得作者很厲害的是,他很有邏輯性的引領讀者如何成為專準主義者。看這本書的時候好像在上課一樣,但你並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無聊想睡。他會先告訴你我們要怎麼樣找出生活中最必要、最重要的事情,再來他也知道我們的生活很難不受到其他人的請求與干擾,這時候我們要怎麼拒絕這些請求,最後當我們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保有餘裕。
挑出生活中必要之事
↓
排除不必要的事(包含如何向他人說「不」,設立界限)
↓
執行必要之事如何毫不費力?
書中的每個章節他幾乎都會分享一則故事,再用這則故事引導出專準主義與非專準主義之間的差異,並且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或步驟。
成為一個專準主義者為什麼困難?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認真念書才能考上好學校,要努力工作才有機會從小職員晉升管理職,我們的職位越高,賺的錢就越多,我們被灌輸必須努力才能有好結果。我們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底下被教導只要你努力一點,你就能擁有更多。多即是好,逐漸內化在每個人心中的觀念藍圖。可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你可以不用做這麼多,你可以不用擁有這麼多。
我們的心理層面沒辦法允許自己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當你身邊的人都把自己的時間塞滿,他們告訴你他們過得有多累,多充實,學了多少才藝,考了多少張證照,相較於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事情,難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在做事。
- 做得越多代表你越有貢獻
於是「我會更努力。」相信每個人曾經都有說過類似的話。可是很多時候不光只是努力就好,你還要停下來想一想,我現在努力的方向,我現在選擇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我自己而言是不是真的有需要做?往前衝大家都會,難的是當大家都在往前的時候,你選擇放慢腳步停下來思考。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再努力就好,沒有誰在這個世界上不夠努力,我們需要的是,懂得分辨哪些事對你而言最重要,並做出選擇,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每一件你覺得都重要的事情上繼續更努力。
- 通訊軟體的便利,讓人與人之間缺少界限
除了沒有人告訴我們可以做的少一點,再來就是界限消失的問題。現今的科技實在是太發達了,通訊軟體的便利性讓大家養成習慣想要無時無刻就能找到你,我們比以前更容易聯絡到朋友、家人、同事,公司的各種群組也都是建立在時時刻刻都能滲入你生活的通訊軟體之上,也因為這樣子,導致個人與工作的界限,與他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倘若我們又是將這些通訊軟體的通知開啟,無時無刻都想查看誰又傳來了訊息,我們的時間很容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被其他人消耗完。設定界限並不是一種限制,而是確保我們在某段時間是自由的,能有意識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我相信當我們懂得設立界限,不僅是你會感覺到被尊重,其他人也會知道你的時間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奉獻在他人身上。
- 鼓起勇氣拒絕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擁有選擇的能力,這是很珍貴的自由。正因為生活的步調很快,我們更需要時時刻刻清楚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想要成為專準主義者並不是看完這本書就能馬上學會的,是需要練習的。成為專準主義者其實並不容易,「知道」跟「做到」之間還是有差距。沒有人告訴我們可以少做一點,科技的便利性讓我們與他人之間沒有界限。除此之外,當我們試圖在兩件事情之間做取捨時,我們可能會面臨到拒絕他人的請求,拒絕那些會阻礙我們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有所進展的請求,倘若今天這個提出要求的人是你親近的人,基於情感條件下,拒絕可能會比較有難度。就算好不容易說「不」,事後帶來的尷尬、難為情,會讓人覺得不好受。
我不介意走得比別人慢,我更在意的是有沒有花時間探索自我
《少,但是更好》這本書乍看之下適合用於職場,一個領導者如何管理公司,或者一個管理職如何帶領底下的團隊,但我覺得也挺適合用於我們的生活。清楚自己的目標,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才不會認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也要跟著做;我們才不會認為,大家都在追求的生活就是我該過的生活。
我喜歡簡單。不管是身外之物的簡單,生活的簡單,飲食的簡單,不管是任何事情我都想要排除過多複雜的部份,我只想要留下最重要的,傾注我的時間與精力。並且讓這些重要的事情在我的生活裡活出意義。清楚自己的方向,清楚自己為何而忙,清楚自己的選擇,也許走得比別人慢,卻能走得比別人久。
—「如果你現在只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
Info
書名:少,但是更好
分類:生涯規劃/工作哲學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
譯者:詹采妮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2/29
#少但是更好 #遠見天下文化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生涯規劃 #工作哲學 #自我成長 #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