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我是 Andy CY
對於現代人來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得越忙碌,我們越容易認為這個人很會利用時間,能夠把自己的時間塞得很滿,他一定很有效率地使用時間,但為什麼時間的使用一定要很有效率呢?
每個人平均壽命 80 歲,那我們一共只有約 4,000 個星期的時間,一般的時間管理、提升生產力討論的都是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但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來挑戰這個觀念,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時間管理。
為什麼重要?
追求生產力的提升是現代熱門的主流觀念,但提升生產力不一定是解答,我們將從另外一個「反對」提升生產力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如何使用時間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提升生產力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黑洞
- 我們永遠都在為未來準備
- 累積大量的時間選擇權,卻從未兌現
- 做出選擇的決定,就代表斬斷可能性
- 時間需要與他人分享才有意義
- 不要把時間當成工具,而是把時間當成體驗
- 結語:先支付時間給自己,因為時間永遠不夠
提升生產力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黑洞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擁有太多的目標、事情想要完成,時間總是不夠使用,我們需要想辦法盡可能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在一段時間之中完成越多的事情,時間管理、提升生產力都是在為了解決這個目標。
但是,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下,提升生產力真的是答案嗎?
在現代科技出現之前的家庭,每一件家事都要人手工完成,你想要有乾淨的衣服?那就把衣服拿到河邊,一件一件在洗衣板上刷乾淨吧,當時的家庭主婦一定也會希望會有某個神奇的工具出現,幫他解決洗衣服要花很多時間的問題,後來洗衣機真的出現了,但是家庭主婦有因此擁有更多時間,變得比較自由嗎?並沒有。
因為洗衣機的出現,讓洗衣服的效率大大提升,隨著家庭主婦可以更輕鬆的完成洗衣服,人們開始認為既然家庭主婦現在有更多的時間,那洗衣服的標準應該就要提高了吧,不只是單純把衣服洗乾淨,還要把衣服給燙平、收納好。既然有更多空出的時間,那應該花更多時間照顧家裡環境整潔,人們對於乾淨的標準也提高了,導致家庭主婦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滿足提高的標準,原本洗衣機幫忙省下的時間,就又被其他事情吃掉了,家庭主婦依舊無法獲得時間自由。
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 1930 年代提出著名的演講「我們子孫輩的經濟可能性」,認為由於科技進步、富裕程度增加,在一個世紀之內,再也沒有人需要一個星期工作 15 小時以上,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去使用大量空閑的時間,卻不至於閒到發瘋。
「人們將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不再有迫切的經濟壓力之後,該如何利用這份自由。」
這個未來從沒有到來,我們就像倉鼠在跑滾輪,想著自己只要跑得更快,就可以跑到終點,但結果是滾輪也會越轉越快,讓我們更為疲倦,而且永遠抵達不了終點。
我們永遠都在為未來準備
人們努力追求生產力提升的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要更好地為未來做準備。
每天的生活總是有很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解決,我們想著用更有效率、更快的速度完成工作,目的是為了好讓未來的自己有更多時間可以使用,去做我們想像中更重要的事情。我們認為現在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為了未來準備。
「我現在多加班工作多一點,升職後就可以過得更輕鬆。」
「我現在動作快一點,下個星期就可以輕鬆一點。」
我們就像是在不斷追著眼前的星星,不斷努力向前奔跑,卻不曾抵達理想的未來,總是在替未來做準備的後果,反而不曾腳踏實地地活在當下,體驗當下的世界。

累積大量的時間選擇權,卻從未兌現
我們在看待時間時,常常把時間視為「預算財」,就像是金錢一樣擁有的越多越好,擁有越多的時間,代表在未來可以做出的選擇空間越大,如果我們真的擁有夠多的時間,那就可以每一件事情都去做,不需要擔心需要在眾多的可能性中只挑出一個,你可以擁有所有的可能性,不用擔心自己可能錯過或做錯的決定。
但是,我們努力提升生產力,存下了更多時間、更自由的可能性,這並不一定代表著價值,因為單純累積選擇的權利不等於擁有價值,就像是 Nassim Nicholas Taleb 塔雷伯在《反脆弱》中所說的:
選擇權只有在行使時才有價值。時間是選擇權的載體,你不能一直持有不花。
我們累積了很多的時間,很多選擇的權利,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沒有行使的話,那這些累積起來的價值並沒有被兌現。
做出選擇的決定,就代表斬斷可能性
英文單字 decide 的拉丁字源 decidere 意思是「切斷」,割去不同的可能性,任何有限的人生,即便是你所能想像到最美好的人生,也只會是其中一個劇本,而你需要斬斷其他無限多個劇本,那些因為沒被選擇而放棄的可能。
這就像是機會成本的概念,當我們做出選擇,也同時代表我們放棄了可能。我聽說過一個說法是,擁有越多選擇的人越痛苦,如果你今天擁有無限的資源,你在做選擇的時候要放棄的機會成本將會非常大,一個富豪決定去法國度假,他放棄的可能是去瑞典、冰島的可能,他所做的每個決定都代表著更大的失去。
但這就是巧妙的地方,就是因為我們只能選擇一條路,斬斷了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做出的選擇才有意義。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提出了對於「有限」、「無限」人生的反思,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的時間,那麼他的人生便會沒有壓力、沒有限制,他不需要擔心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因為他總是可以重新來過,甚至因為他總是有「以後」可以做,他在當下不需要努力去追求任何東西。正是因為生命是有限的,人為「向死而生」(Sein-zum-Tode)的存在,才讓我們做出的選擇有意義。
當我們明白這個有限性的真理後,我們便不再追求擁有全部的可能性或最好的可能,我們注定會錯過、後悔,但就是因為我們無法重新選擇,所以每個決定都會是最好的決定,如果我們不曾錯過什麼,那我們的選擇也將不具意義。
我們無法擁有整片大海,重點也不是追求最完整、最棒的體驗,而是全心享受你所擁有的一瓢飲。

時間需要與他人分享才有意義
前面提到,時間可以被視為一種「預算財」來累積,但時間同時也具備「網路財」的特質。
網路財的特質是,越多人同時擁有、使用他,他的價值就越高。我一個人擁有行動電話沒有意義,但每多增加一個人擁有行動電話,進入這個網路當中,都會提升每個人擁有行動電話的價值。
時間也具備一樣的「網路財」特質,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時間,但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分享的話,自己使用這些時間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快樂,我們需要與自己喜歡的人共享時間,一起創造社交、生活體驗,共享的時間才會讓人得到快樂。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的研究人員泰瑞·哈蒂格(Terry Hartig)曾做過一個研究,想要比較瑞典的假期模式與抗憂鬱劑的關係,研究發現一般工作者在放假時,使用抗憂鬱劑的可能性較低,而且降低的幅度會跟整個瑞典有多少人口在放假成正比,越多人同時在放假,會讓抗憂鬱劑的使用可能下降幅度更大。
自己一個人休假本身可以帶來快樂,越多人同時休假帶來的快樂更大。
當你獲得時間的自由,相對就會損失與他人協調時間的同步性,人際關係就會變得很難扎根、維持,所以我們不只是追求個人的時間自由,也需要犧牲一定的掌控性,與世界、他人維持相同的時間頻率。
不要把時間當成工具,而是把時間當成體驗
結合以上所說的,我們需要練習改變對於時間的觀點:
- 時間不是一個要拿來累積的東西,而是要拿來與人分享、使用的
- 時間不是我們用來犧牲,以換取未來所使用的工具,時間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
如果把目光一直放在未來,而忽略了當下所在的地方,結果就是將心思一直放在未來某個不曾真正抵達的地方,而錯過在當下真正活過的體驗。我們不是得到時間,也不會擁有時間,而是我們所有的體驗就是時間,我們擁有不會佔上風,因為我們就是那些時刻。
結語:先支付時間給自己,因為時間永遠不夠
我們平常所談論的時間管理、提升生產力,是追求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先做重要、緊急的大事,再做比較次要的小事,這乍聽起來很合理,卻永遠無法達到結果,因為現代人的時間管理難題,不是在面對手上的任務時,如何把時間分配得更好,而是手上有的任務已經太多了,多到無法裝進時間的玻璃罐中,重點不是把石頭放進玻璃罐的順序,而是選擇只放哪些石頭。
我們需要學習對事情說不,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著對你確實想做的事情說不。
我覺得這個是人們在開啟正職工作以外的探索時,會面對最大的盲區,不會有一天因為你把工作效率發揮到最好,就神奇地完成所有工作上的任務,多出時間可以讓你去探索副業、其他可能性,這是永遠不會發生的,因為永遠會有更多的事情、任務出現,你需要畫出一條清楚的界線,對自己說「到此為止」,我不會再做更多了,我需要先把時間支付給自己。
先支付自己時間,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在優先的位置,然後接受自己必須讓一些事情失敗,一些事情會變的平庸而不是卓越,因為我選擇把時間先留給自己。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利用時間,那就代表你的「本錢」太多了,可以用於無意義的探索與嘗試,你不需要擔心會浪費時間,只要你選擇做的事情是你覺得當下重要、好的事情,那你擁有都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不是為了未來做排練,也不是在期盼有一天自己會準備好,而是當下就是最真實的體驗,就是你能掌控的一切。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