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總是不安分的肩膀
「欸,你肩膀不是才復健過嗎?怎麼又脫臼了?」
每次跌倒、傳球、撐起地面,甚至只是一個大動作,肩膀又「跑掉」了。那種滑開的感覺,彷彿你身體的某個部分不再受你控制,刺痛、無力、焦慮,三種感覺交織在一起。
我們在物理治療室常見這樣的你:運動員、年輕人、常做高舉動作的勞動者,甚至有些學生,只因一次扭傷,就展開了跟「不穩定肩膀」的漫長糾纏。
但肩膀為什麼會一直脫臼?為什麼別人扭到一次就沒事,你卻變得「一扭就掉」?
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讓你真正了解:
- 為什麼你的肩膀容易脫臼
- 肩膀脫臼後會留下什麼後遺症
- 科學的評估與治療方式有哪些
- 怎麼做可以重建肩膀的信任與穩定
肩膀「走山」背後的真相
肩膀為什麼這麼容易脫臼?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之一,它的活動範圍比髖關節大得多,但穩定性卻是靠著周圍的肌肉、韌帶和關節盂唇共同維持。當你第一次外力脫臼之後,原本的「穩定架構」就可能受損。
臨床實證指出,首次脫臼後發生再脫臼的風險與以下因素有關:
- 年齡小於 20 歲:復發率超過 90%
- 男性運動員:較女性高出 2~3 倍
- 初次受傷有 Bankart 或 Hill-Sachs 病變
- 關節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
- 過早回到高強度運動
這些人就像是站在山坡邊,一旦失去平衡,滑下去就很難停止。
每次脫臼,都可能造成更多損傷
除了脫臼時的劇烈疼痛與焦慮感,更麻煩的是結構上的惡化。反覆性脫臼者常見以下病變:
- 關節盂唇破損(Bankart lesion):關節唇就像止滑墊,受損後肩頭容易滑出
- 肩骨頭壓痕(Hill-Sachs lesion):骨頭撞擊造成壓損,增加再次滑脫機率
- 軟組織鬆弛與肌肉控制不良
- 神經受損(尤其是腋神經)
研究指出,有 Bankart 病變者,約有 79% 同時也有 Hill-Sachs 壓痕;這樣的聯合病變會讓肩膀變得更不穩、動作越來越小心,直到你完全不敢用力、不敢伸展。
除了開刀,還有什麼選擇?
「我是不是一定要開刀?」
這是每位反覆性脫臼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臨床實證指引與系統性回顧,對於第一次脫臼但無高強度運動需求者,妥善的非手術治療計畫是安全且有效的選項。
✅ 保守治療流程與實證支持:
1. 初期固定與休息(1–3 週)
- 固定 1 週 vs. 3 週後復發率差異不大
一篇綜合分析(Hanchard 2014)顯示,30 歲以下者: - 1 週固定組:41% 發生再次脫臼
- 3 週固定組:37% 發生再次脫臼
- 差異無統計顯著(p = 0.52),顯示短期固定即可,不需要長期綁住肩膀
2. 活動度與關節鬆動訓練
- 研究指出,ROM 恢復程度與後續功能高度相關(Missamore 2005),太晚啟動反而會導致關節僵硬與失能。
3. 神經肌肉控制與肌力訓練
- Watson et al. 2017 的研究發現,在 24 週的訓練後,執行動作控制與肩胛穩定訓練者,在 WOSI 分數上比單純肌力訓練者改善更多(達到臨床意義的最小差異 MCID)。
- Rockwood Program 與 Melbourne Instability Shoulder Score 均支持「循序漸進、從中段到端段的控制訓練」有助穩定性建立。
4. 運動專項訓練與預防再傷
- 多項研究強調回場前的「模擬活動訓練」與「關節位置感再建」可降低再次脫臼率(Burkhead & Rockwood, 1992)。
🔍 那手術呢?該何時考慮?
幾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手術 vs 非手術」的結果:
- Bottoni et al. 2002(年輕男性軍人):
- 手術組復發率:11%
- 非手術組復發率:75%
- Kirkley et al. 1999:
- 手術組復發率:21%
- 非手術組復發率:54%
- 但功能性問卷(ASES、DASH)兩組幾乎無差異(94–96 分)
- Wintzell et al. 1999:
- 即便 1 週內恢復日常使用,兩年後仍有 64% 脫臼者未進行手術
👉 總結來說,手術的確能降低「再次脫臼率」,但若你的職業/運動需求不是「高風險族群」,非手術的復健也能帶來極佳的功能恢復,並保有未來視手術為後備選項的彈性。
🔧 肩關節脫臼的常見手術類型
1. Bankart Repair(盂唇修補手術)
- 適應症:前方脫臼、年輕、活動需求高者
- 目的:縫合破裂的關節盂唇(Labrum)與關節囊,重建前下穩定結構(如 IGHL)
- 方式:
- 通常採用關節鏡微創技術進行
- 可搭配關節囊束緊(Capsular plication)
- 預後:復發率 5–15%,對運動員穩定性改善顯著
- 風險:關節活動度可能略受限,尤其是外旋角度
2. Latarjet Procedure(喙突移位術)
- 適應症:前脫臼合併明顯骨缺損(glenoid bone loss > 20%)或多次復發、Bankart 無效
- 目的:將喙突(coracoid process)與其肌腱附著一併轉移至關節前緣,提供「三重穩定結構」:
- 骨塊補足 glenoid 缺損
- 關節囊補強
- 肌腱滑動產生動態穩定
- 術式特點:
- 比 Bankart 更具骨性支持,復發率低(<5%)
- 對高風險族群(格鬥、足球、投擲等)特別有利
- 潛在風險:神經損傷(尤其是肌皮神經)、關節退化、骨癒合不良
3. Remplissage(填補術)
- 適應症:前脫臼合併大型 Hill-Sachs 病灶(骨頭壓痕進入關節盂)
- 目的:將後側旋轉肌腱(Infraspinatus)與關節囊縫合進入 Hill-Sachs 缺損,避免其卡入關節盂
- 常與 Bankart Repair 同時進行
- 優點:降低「engaging」風險,復發率降低
- 風險:可能造成外旋活動度減少
4. Capsular Shift / Plication(關節囊束緊術)
- 適應症:多方向不穩定(MDI)、過度鬆弛者、結締組織異常(如 EDS)
- 目的:縮小關節囊體積,減少關節空間,提升穩定性
- 方式:可經關節鏡操作,針對前、下、後方向加強
- 補充說明:可合併 Bankart 或單獨使用
- 風險:可能導致活動受限、需與物理治療密切搭配
5. Posterior Labral Repair / Bone Block
- 適應症:後脫臼者(較少見,但在舉重、健力、癲癇患者中不罕見)
- 手術內容:
- 修補後盂唇撕裂
- 若伴有 glenoid retroversion 過大,可能需進行骨塊移植
- 挑戰:診斷難度高,手術評估需精確
讓肩膀重拾信任,是一場修復關係的旅程
你也許已經歷數次脫臼,也許還未遇到「最嚴重的那一次」;不論是哪一種,你要知道:不是只有開刀能解決問題,也不是不做治療就能自己好。
我們常鼓勵肩不穩定的患者從以下五個面向自我照顧:
1. 🎯找出你的脫臼風險類型
利用 FEDS 分類系統(頻率、致因、方向、嚴重度)分類,有助於治療師幫你量身打造訓練與預防策略。
2. 🧠 建立「身體信任感」
不要一直去想「我舉手會不會又掉了」——這需要透過動作控制訓練,讓你漸漸從「害怕肩膀」到「依賴它完成挑戰」。
3. 💪 練對肌群才是真的強化
不是練得多就好,而是要針對你的肩胛穩定、旋轉肌群、軀幹核心等制定個人化方案。
4. 🧭追蹤功能而非僅靠影像
透過 ASES、WOSI 或 PENN 等問卷追蹤自己的進步,不被 MRI 或 X-ray 限制。
5. 📅 設定長期目標與短期回饋
「兩週能自如梳頭」、「一個月能投 50 顆籃」、「三個月參加正式比賽」──每一個回合的進步,都是你與肩膀重新建立默契的證據。
📝 結語:肩膀的不穩,是一種長期關係
肩膀會脫臼,不是你的錯。
但你有權選擇如何回應這個不穩定的現實。
它可以是一個令你懼怕的「限制」,也可以是一個帶你成長的「指標」。
當你開始用更有策略、更有耐心的方式對待這顆肩膀,它會慢慢回應你。
因為再怎麼容易「走山」的肩膀,
都值得被你帶回正軌、重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