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關於膠水工作的文章,感觸良多。文章來自這裡
身為團隊中最資深的人員之一,常常不知不覺攬下「不知道要給誰做的雜事」,也讓團隊一有問題就會先來問我。包含:專案進度、協調人力、過往經驗、文書表單。這種「讓整個團隊運作更順暢」的工作,就是所謂的膠水工作(Glue Work)。

什麼是膠水工作?為何重要?
膠水工作泛指那些不屬於專業技能、不在正式職責中、也不常被寫進績效考核,但對團隊運作影響重大的任務。舉例來說,協調會議、整理需求、幫助新人上手、跨部門溝通、處理突發狀況。膠水工作常被認為是雜務、雜事,不像簡報、數據分析那樣直接產出「成果」,但它是讓整個團隊跟專案順利的關鍵。
那......這種工作跟雜事有什麼不同?無法看到成效的工作,不是誰做誰吃虧嗎?
但其實,做得好的人會在無形中累積信任與影響力,長期下來,這對職場能見度與升遷機會是有幫助的。
在同期入職的同事中,我是第一個升職的人。我並不覺得我的能力特別優秀,但我經常雞婆地撿起那些「被漏掉的球」,把位於模糊地帶、不知道歸屬於誰的工作撿起來做。更快被主管看見我的工作態度。
我從膠水工作中學到什麼
除了職責內的工作,遇到事情我習慣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誰來做?怎麼做?進而主動開啟討論、確認工作、分享資訊與資源。久而久之,主管越來越放心我獨立作業。膠水工作其實是一種無形的領導力。
- 主動觀察比被動等待更有價值
膠水工作常來自發現別人沒做但「應該要有人做」的空缺。 - 溝通是職場的加分技能
即使不是主管,透過清楚的資訊流通與人際協調,也能建立影響力。 - 紀錄與整理不可或缺
許多持續性的工作,過一段時間會檢視階段性的目標,此時把幾個月前討論的結論找出來會很重要。不但可以覆盤、檢核成果,也能對齊共識,讓制定目標更有效率。
膠水工作與專業能力的兩難
矛盾的是,當膠水工作做得越多,可以花在「核心專業能力」的時間就越少;常常忙了好幾天,卻做不完一份簡報、寫不出自己創造了甚麼價值,甚至覺得自己的能力在原地踏步。
這種兩難讓我學到,膠水工作要做,但要策略性地做:
- 選擇與團隊目標相關的膠水任務,例如:流程優化、跨部門溝通,讓你展現對團隊的貢獻。
- 達成核心職務,並持續精進本業技能,再忙,也要先達成自己的最重要的KPI,否則無法通過績效考核,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 適時讓主管與團隊知道你的角色與努力,不用刻意展現自己的成就,但是不要期待別人會自動看到你的付出,但也要適度表達自己的貢獻。
我希望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卻總是在幫忙「做雜事」。久了也會懷疑:這些真的是我要的嗎?
直到在升遷之後,主管在會議上特別提到:「就是因為有人提前把這些事情想到了、願意伸出手來補漏洞,工作才成更順利達成。」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那些瑣碎的事,其實也很有價值。
如果你也是那個總是在默默補位的人,別小看這樣的你。做得好、讓人信任,本身就是你在職場最強的影響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