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段法會的影片,有個人哭得很激動,像是突然打開了什麼情緒的閘門,哭得很用力。我看著畫面,有點出神,心裡浮出好多問號。

法會現場,有人哭,有人喊,有人激動得跪地痛哭。 但我只是靜靜地,把手放在心口。 不是沒感覺,而是我在安撫自己的方式裡, 選擇了一條安靜的路。 或許是能量共振,或許是每個人都被觸動了某個內在情緒, 但那天的我,只是靜靜地— 陪著自己走過那道湧上的浪潮。
那種哭法不是崩潰,是一種安靜的、溫柔的放手。有點像心裡默默地辦一場送行儀式,有點悲傷,但不慌張。當我發現眼淚慢慢失控時,我也會試著告訴自己:「或許是因為我太捨不得,但他們也該離開了,不該一直被我的情感綁住。」那一刻,我好像也在陪自己放手,陪他們自由。
我後來想想,也許那就是我靈魂的方式吧。不是大鳴大放,而是慢慢清理,慢慢理解—有些情緒,是需要靜靜流過的,不一定要轟轟烈烈才算真心。
然後我就默默走出那個修行體系。不是因為反對什麼,也不是否定誰,而是我感覺自己正在走進另一種修行節奏。不是往外奔跑,而是往內靠近。
過去的那些經歷,我沒有要否認。那些哭泣、感應、感動,當時都是真實的自己。只是現在的我,好像不再需要那麼多形式,因為我的心,正在學著更柔軟、更安靜地感知。
最近,我也變得更敏感了。有些人的情緒和能量,會讓我本能地想保持一點距離。不是討厭,也不是拒絕,而是一種很自然的節奏感:我知道現在的我,比較適合沉澱、內觀、安靜。
連夢境也變得有趣了起來,有時夢見和尚講話、有時夢到陌生人掉眼淚,醒來會忘記細節,但那份「靈魂在做功課」的感覺倒是很清楚。
說真的,現在的我,對一些命理論述也沒有那麼執著了。像是以前聽到「六親緣淺是最後一世」我會信得很深,但現在會想更多:這種說法會不會反而讓人逃避關係、推卸責任?修行不是為了遠離人群,而是學會怎麼好好相處、好好愛。
現在的我,修行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過一個正常的、很人類的日常生活。有時躺平發懶,有時翹腳吃零食,有時追劇成為小迷妹—然後我會對著電視大叫:「你為什麼要相信那個壞人啦!」「那裡那麼危險你還敢去!你是想嚇死我嗎?!」或是看到兩人終於親下去,我整個人從沙發上彈起來尖叫:「喔喔喔我不行了!!!親了親了!!!」一邊碎唸,一邊又默默補一句:「但我懂你啦~」

別懷疑!這張圖,就是我追劇時的真實模樣。 一秒投入角色,下一秒暴怒吼叫,時而痛哭時而傻笑, 還能自己吐槽自己,全場最投入的不是演員,是我。 我家人都快懷疑:「這客廳怎麼回音這麼豐富,妳在跟誰對話啊?!」😆
劇中在演戲,我心裡也跟著演出無數小劇場。有點戲精、有點煩人,但也有好多真心,是那種會想跟角色說:「我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雖然我氣死了,但我還是懂你。」
以前我會裝得很優雅,想維持點形象。畢竟我偶包很重(認真點頭),總覺得要當個氣質療癒系女子。但…算了啦!我本來就大辣辣一枚,偶包會掉,不如笑一笑接住它。
這樣的我,也還是修行中啊。不是靠遠離人群,不是靠念咒語念到頭痛,而是靠一點一點活進生活裡,用很誠實的方式練習愛、練習理解、練習感受每個當下。
這樣就很好了,不是嗎?
🧚♀️木光小語錄
「修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聖名詞,是每天畫圖讓人笑一下、說一句理解的話、煮碗湯讓一個人感到幸福……這些,都是。」

我想,修行的意義, 就是慢慢靠近那個真實的自己。 不一定要神聖、不一定要厲害, 只要憑著自己的專長、興趣, 讓別人感動、讓自己發光, 這樣,就已經很美好了吧。畫圖讓人笑一下,煮湯讓人暖一下, 坐下來靜靜陪一個人哭— 這些,也都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