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畢業典禮,引發的聲音科學研究
在日本的某些學校,學生們有個特殊的傳統——
畢業典禮結束時,他們不會用尖銳清脆的「啪」聲鼓掌,而是將雙手微彎,像捧著水那樣慢慢拍出一種低沉溫暖的「嗵~」聲,向師長與同學致意。這樣的一聲,看似簡單,卻讓科學家們好奇不已:
為什麼同樣是拍手,聲音可以差這麼多?
那聲音的深度、飽滿度,真的只是因為手拍得比較輕、比較重而已嗎?
於是,他們展開了一場聲音的解剖之旅——用科學的方法,揭開「拍手聲」的奧祕。
現在,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動手做個實驗:
請你試著用以下三種方式拍手,各拍幾下:
- 🤲【杯狀拍】兩手微彎,像捧著一捧水那樣合掌拍下去
- ✋【掌對掌】雙手打直,像一般鼓掌那樣平拍
- 👉【指打掌】用一手手指去打另一隻手的掌心或掌邊
你聽到了什麼?
哪一種拍手方法聲音最低?哪一種最高?
試著重複做幾次,看看最低音的拍手方式,是不是每次都最低?
最高音的拍手方式,是不是每次都最高?
沒錯,拍手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單純。
拍手聲,並不是皮膚撞皮膚發出的聲音!
一群由康乃爾大學與日本琦玉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這種特殊拍手方式的啟發,於是展開了系統性的研究。他們找來真人拍手(有申請IRB!)、製作仿真矽膠手掌模型、裝上高速攝影機與氣壓感測器,逐一拆解每一種拍手方式的聲音來源。
他們發現,大部分的拍手聲,其實並不是來自「手掌撞擊」所發出的聲音,而是「被手掌擠壓的空氣」發出的「共鳴聲」。
這裡的關鍵,就是一種你可能早就經歷過,但不知道名字的聲音現象——Helmholtz 共鳴(赫姆霍茲共鳴)。
赫姆霍茲共鳴,聽起來很高深,但是,如果你玩過吹瓶子,那個時候發出的「嗚」聲,就是它!
赫姆霍茲共鳴的原理是這樣的:
- 需要有一個密閉空腔(像瓶子或手掌間的空隙)
- 這個空腔只有一個出口(瓶口或虎口)
- 當空氣被擠壓、又釋放(吹或拍手)時,由於空氣會在腔體內來回震盪,產生特定頻率,於是就有了聲音。
這種聲音的高低,取決於三個因素:
- 空腔的體積(越大聲音越低)
- 出口的面積(越大聲音越高)
- 出口的長度(越長聲音越低)
也就是說,你的手構成的形狀,真的能改變聲音的高低!
他們是怎麼證實的?
研究團隊設計出不同形狀、不同彈性的矽膠手掌模型,搭配麥克風與壓力感測器,拍手時記錄空氣在手掌中腔內的壓力變化與聲音波形,還用高速攝影觀察空氣從虎口處噴出的瞬間。
他們發現:
- 杯狀拍手:空腔最大,音頻最低(像鼓)
- 掌對掌拍手:中等空腔,頻率中間
- 指打掌:小空腔 + 指縫像「小管子」,會產生「管狀共鳴」,音頻最高(像笛子)
他們甚至用模擬軟體進行聲學分析,證實這些聲音完全符合Helmholtz共鳴的數學預測,而且速度越快,聲音也越大聲。
所以,你的雙手根本就是一組活體樂器!
🤲拍手的方式 = 共鳴器的設計
🤲拍手的力道 = 空氣的激發源
🤲聲音的變化 = 共鳴系統的回應
這些知識不只讓我們更了解身體,也可以用拍手聲分析空間共鳴(像用拍手測教室音響);說不定在未來,甚至可發展個人聲音識別系統(每個人拍手頻率都不一樣)喔!
下一次拍手時,別只是拍拍而已~仔細聽聽那聲音:
你是在壓縮空氣、用雙手創造共鳴
你是在演奏一段屬於你身體專屬的樂章
這不只是鼓掌,而是你與空氣共鳴的節奏。
參考文獻:
Fu, Y., Kiyama, A., Liu, G., Zhang, L., & Jung, S. (2025). Revealing the sound, flow excitation, and collision dynamics of human handclaps.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7(1), 013259.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Research.7.0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