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點:菠菜源自波斯?
那麼,菠菜真的就是「波斯菜」嗎?
來自荷蘭 Wageningen 大學與植物資源中心的研究團隊進行了至今規模最大的一次菠菜屬遺傳分析。他們從種原庫中選取了 95 株菠菜屬植物,進行 SNP(單一核苷酸多型性)分析,材料包括:
54 株栽培種菠菜(S. oleracea)
25 株中亞野生種 (S. turkestanica)
16 株高加索野生種 (S. tetrandra)
這三個物種,代表了菠菜屬目前已知的全部成員。
分析結果顯示,無論從 SNP 成功擴增率、基因多樣性指標,或是親緣樹與群體結構分析,栽培種菠菜都與中亞野生種較為接近,而與高加索野生種的遺傳距離明顯較遠。
具體來說,中亞野生種在大部分 SNP 上都能順利擴增,表示與栽培種基因序列相近。兩者的雜合度與多型性也都很高,顯示為同一演化支系的可能性大。在群體結構圖與親緣樹上,中亞野生種常與南亞、東亞地區的栽培品系混在一起。
這一切證據支持:菠菜的祖先應該是中亞野生種,而非高加索野生種。
特別有趣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來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與中國 的菠菜地方品系,與中亞野生種的遺傳距離最近,這一群被稱為「東方群(Eastern group)」,在親緣樹中與野生種幾乎難以區分。
這意味著,菠菜馴化可能不是發生在傳統認為的波斯(伊朗),而是更東邊的中亞地區,甚至接近南亞。
而「波斯」的概念在歷史上本就浮動,有時指的是現代伊朗,有時則包括更廣泛的「大波斯文化圈」(Greater Iran),涵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區。因此,我們或許該修正「菠菜來自伊朗」的說法,改為:菠菜來自「中南亞的古代波斯文化邊陲」,但不是現代伊朗專屬的作物。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早在 1919 年就有文獻指出,菠菜是從尼泊爾傳入中國。這次遺傳分析也發現,中國與尼泊爾的品系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關係非常密切,進一步支持了這條東傳路線的歷史記載。
不過,還有一個謎團待解!儘管這篇研究對東方傳播路線提出了明確線索,但菠菜如何從中亞傳入地中海與歐洲的歷程仍不清楚。作者建議未來應加強收集北非、東地中海的地方品系,才能重建整個傳播地圖。
總而言之,透過大規模分析菠菜屬三個物種的遺傳關係,研究團隊證實栽培種與中亞野生種最接近。他們的發現,推翻了「菠菜只來自波斯」的狹義說法,指出馴化地可能更偏東。另外,從「東方群」的分析結果,進一步強化了菠菜是「經尼泊爾傳入中國」的史料推測。
所以,植物馴化史不能僅憑地圖或文獻想像出來,而需要透過遺傳證據一一驗證之後,才能完全確定。
參考文獻:
Ribera, A., van Treuren, R., Kik, C., Bai, Y., & Wolters, A.-M. A. (2021). On the origin and dispersal of cultivated spinach (Spinacia oleracea L.).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68, 1023–1032. https://doi.org/10.1007/s10722-020-0104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