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低潮時,最可怕的不是痛,而是『無感』。」
——心理學家 Hilary Jacobs Hendel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開心,只是突然不想靠近什麼。
沒生氣、沒崩潰、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但也說不上來自己有多好。
你不討厭世界,也不恨生活,只是突然間沒興趣了。
不是想離開誰,而是所有事都像遠遠的背景聲,聽得到,但不想回應。
這不是消極,也不是懶散,而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疲憊感。
你不是想放棄,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再靠近會這麼累。

這不是憂鬱,是情緒自我保護的「冷靜模式」
很多人會在這種狀態裡默默自責:「是不是我變冷漠了?是不是我不夠積極了?」
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其實是身心在進行一種防衛性停機。
長期累積的壓力、情緒消耗、對抗失望的疲倦,都會讓我們的感覺系統進入「省電模式」。不是壞掉,是太耗電。
這個狀態有時很難被發現,因為它不像憂鬱那樣劇烈,也沒有悲傷那樣明顯。
但它像是一層霧,把你與生活之間隔出一點點距離。你還在運作,但不再熱情。
這不是你變不好,而是你曾經用太多力氣活著,現在終於讓自己暫停一下了。
不是沒熱情,而是太久沒有安全靠近的空間
你也許記得某段時間,自己是很有熱情的。
會想看一本書、做一道菜、傳訊息關心朋友。
但當這些熱情一次次遇到「不被重視」、「被消耗」、「被否定」,你會開始自動抽離。
不是討厭什麼,而是不敢再靠近。
這就像是,你曾經想靠近人群,但總是感覺不到真實連結;
你曾經想努力完成一件事,卻總在過程中感覺自己被要求得太多。
久了,你開始學會退後——因為靠近帶來壓力、不安全、不被理解。
所以你選擇「不靠近任何事」,來保護自己不要再次被傷害。
這不是冷淡,是一種「我曾經嘗試過,但現在只想安靜」的真誠。
我沒有討厭現在的生活,只是不想再扮演太多角色
這一種抽離感,常常發生在「其實過得還行」的時候。
沒有大災難、沒有明顯不順,只是日子像一場持續運行的機器,而你像是其中某個被規則限制住的齒輪。
你會說:「我知道我很幸運了。」
但同時也想說:「我真的累了,不想再裝成很可以的樣子。」
你已經扮演了太多角色——成熟的大人、體貼的伴侶、穩定的員工、勇敢的朋友
但那些角色有時不是你,而是你覺得「必須要這樣才不會被否定」。
所以你慢慢退回自己,不說太多、不期待太多,也不想靠近太多。
不是因為世界不好,而是你現在想當一個不需要表現的自己。
與其逼自己振作,不如練習回到「有感」的日常
我們習慣在這種狀態中說:「我要快點振作起來。」
但有時候,你不是需要振作,而是需要允許。
允許自己今天不想社交、不想努力、不想思考人生意義。
允許自己只是坐著喝杯茶、滑手機,或者什麼都不做——光是這樣就已經夠好了。
靠近世界的感覺,不是強逼自己去做什麼,而是從一個安全的、有感的小舉動開始
可能是一首喜歡的老歌、一段沒有壓力的散步、一通你知道不會評價你的電話。
當你不再逼自己有感,你反而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回到那個願意靠近的自己。
📝 重點整理
- 情緒冷感是身心為了保護自己而進入的「休眠期」,不是失能也不是問題
- 長期投入後的抽離感,源自於累積的失望與自我保護本能
- 你不是冷漠,而是選擇暫時退出「需要努力維持」的生活互動
- 允許自己存在,不做任何事,也是一種深度的療癒
- 真正的靠近,是從「不逼迫自己」開始,而不是強迫振作
💌 小提醒
你不是沒有熱情,只是需要一個能讓你安心喘息的空間。
在這個什麼都要趕、什麼都要證明的世界裡, 願你給自己一種新的節奏
慢慢來,別急著靠近,先讓心回溫。
你現在的樣子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你還願意好好活著、好好照顧自己。
哪怕今天只做一件小事,也都是走在靠近自己的路上。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