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蘚糖醇(erythritol)是一種幾乎不含熱量、不會升高血糖,對糖尿病友善的「非營養性甜味劑」,廣泛用於「無糖」飲料、甜點與保健品中。聽起來完美無缺對吧?然而,2023年,一篇刊登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打破了這種美好幻想。
科學家接著做了一個驚人的人體試驗:讓8位健康志願者喝下一罐含30克赤蘚糖醇的飲料。結果顯示,他們的血小板活性在兩天內明顯升高,顯示體內凝血潛勢上升,意味著血栓形成的機率變高。
這讓人不禁要問:「赤蘚糖醇只是一種甜味劑,為什麼會跟中風有關?」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 Berry 團隊決定針對這個問題,深入細胞世界進行解剖。他們使用「人類腦部微血管內皮細胞」(hCMECs)進行實驗,模擬你喝下一罐赤蘚糖醇飲料(含30克)後,血液中可能出現的濃度。
結果發現,赤蘚糖醇造成細胞內ROS增加75%,導致細胞壓力暴增;NO下降20%,血管擴張能力受損,血管收縮素(ET-1)上升30%,讓血管更容易收縮;血栓溶解酶(t-PA)在刺激下無法正常釋放,意味著溶解血栓的能力下降。
這些變化意味著,赤蘚糖醇讓內皮細胞進入「中風前狀態」。
總而言之,從大型流行病學研究(>4000人)發現赤蘚糖醇與中風/心肌梗塞風險的關聯,到進行小型人體試驗與小鼠實驗觀察,發現赤蘚糖醇會影響血小板活性與 凝血傾向,再到2025年的細胞實驗發現機制,我們終於看到了赤蘚糖醇對血管細胞的影響。
雖然這些研究尚未能給出絕對的結論,但它們共同提出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雖然赤蘚糖是人體的正常代謝物之一,但是赤蘚糖醇並不是我們過去想像中那麼「無害」。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結果尚未由長期人體隨機對照試驗驗證;另外,個體之間對赤蘚糖醇代謝的差異當然存在。最後,一次喝一罐赤蘚糖醇飲料與長期少量攝取赤蘚糖醇,當然是不一樣的事情。
不過,如果你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者已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長期每天飲用多瓶代糖飲料(有些人就是忌不了口)
那麼,降低赤蘚糖醇攝取,或改用其他天然甜味來源(如水果),也許是較為聰明的選擇。
參考文獻:
Witkowski, M., et al. (2023).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ure Medicine, 29, 710–718.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23-9
Berry, A. R., et al. (2025). The non-nutritive sweetener erythritol adversely affects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38(7), 1571–1577.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27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