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回台後,你敢說你在哪裡工作嗎?我其實一開始不太敢。
你在哪裡工作?
這句看似平常的問句,卻讓我遲疑了好幾秒。
還在越南外派的時候,我總能抬頭挺胸地說:「我在越南工作」,甚至還會補上一句公司的股票代碼,親朋好友們聽了,眼神總帶著羨慕。那時候的我,確信自己正在一條「成功且值得說出口」的職涯路上。
新創,是我想要的,卻讓我自卑?
但自從回台灣後,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開始吞吞吐吐,甚至會刻意模糊焦點,講「我在桃園」而不是公司名。不是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而是因為:我怕別人聽不懂我現在在的這家新創公司,怕他們跟我以前的東家比較,怕他們認為我「混得沒以前好了」。這樣的自卑感,讓我很困惑。
畢竟我現在的公司,是我自己選擇的:產業方向對、團隊文化對、工作內容也符合我的價值觀。但它沒有大公司的名氣,也沒有讓人一聽就「知道你在幹嘛」的品牌。以前可以用一個名片讓人立刻認同你,現在,卻要花一堆時間說明、還得擔心對方失望的眼神。
大公司=成功的思維
我開始意識到,不是我對現況不滿意,而是我們從小被訓練要「進大公司、走正規路」,好像只有那樣的選擇,才有價值。
更何況,我的轉職歷程本來就「不夠線性」:從越南回來,換了產業、換了職能,甚至換了國家。每個轉變都很個人化、很貼近我的內在驅動,可是在別人眼中,卻變成了一種「為什麼不乾脆回前東家」的疑問。
想證明外派回台也可以成功
這其中最讓我掛心的是: 我一直想證明,外派回台灣是「可行的」,不是只能選擇留在海外、或只能回大公司。甚至我心中還有個執念:如果我回台後的薪資沒漲,是不是就代表我失敗了?是不是就無法證明外派是個加分?
但後來我慢慢理解了,這些疑問根本不是來自我內心的聲音,而是那些「旁人可能會怎麼想」的假想壓力。而事實是,根本沒幾個人那麼在意我去哪裡了,反倒是我自己,卡在那份「非得證明什麼」的焦慮裡。
職涯的路不是比大小,也不是越高調越成功。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平靜地說出我在哪裡工作,而不需要花時間證明它「夠好」。
我也希望,每個從外派回來的人,都能自在定義自己的價值,不需要再把自己困在那些虛構的名氣與期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