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開會時,我見證了一個奇妙的現象:一位資深同事堅持用過時的流程處理新專案,即使所有數據都顯示這樣做效率極低。更令人困惑的是,這位同事在其他領域表現卓越,為什麼在這件事上如此固執?
答案其實很簡單:心智模式在作怪。
1.什麼是心智模式?你的大腦自動駕駛系統
想像一下,你的大腦就像一台配備了「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子。心智模式就是這套自動駕駛系統的運作邏輯,它會根據過往經驗,自動判斷情況、做出反應。這套系統大部分時候很有用:讓我們能快速處理日常事務,不用每次都重新思考。但問題來了:當環境改變時,舊的自動駕駛設定可能讓我們開向錯誤方向。
職場中的心智模式實例
- 新人總是謹小慎微:因為害怕犯錯的心智模式
- 主管習慣微管理:源自「不放心下屬」的思維定式
- 老員工抗拒新工具:來自「舊方法已經夠好」的固化思考
2.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類型:你是哪一種?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維克的研究發現,人的心智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
固定型思維:「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類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他們會說:
- 「我數學就是不好」
- 「我天生不適合管理」
- 「年紀大了學不會新東西」
職場表現:害怕挑戰、容易放棄、把失敗當作個人缺陷的證明。
成長型思維:「我可以變得更好」
這類人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他們會說:
- 「我還不會這個技能」(注意那個「還」字)
- 「這次失敗教會我什麼?」
- 「讓我試試不同的方法」
職場表現:樂於接受挑戰、從失敗中學習、持續自我提升。
3.為什麼聰明人也會掉入思維陷阱?
陷阱一:過度自信的危險
我曾遇過一位技術能力超強的工程師,總是單打獨鬥,拒絕團隊協作。他的邏輯是:「我自己做比較快、比較好。」
結果呢?當專案規模擴大時,他成了瓶頸,整個團隊進度受阻。聰明反被聰明誤,過往成功經驗反而成了前進的阻礙。
陷阱二:「證明自己」vs「改善自己」
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想證明自己很厲害,因此:
- 避免可能失敗的挑戰
- 隱瞞錯誤和弱點
- 把同事的成功視為威脅
成長型思維的人專注於改善自己:
- 主動尋求反饋
- 公開承認不足
- 從他人成功中學習
4.職場實戰:如何切換你的思維模式?
策略一:改變內在對話
固定型思維說法 → 成長型思維改寫
- 「我做不到」→「我現在還做不到」
- 「我失敗了」→「我學到了什麼」
- 「這太難了」→「這會讓我成長」
策略二:重新定義失敗
上個月,我的一個提案被老闆完全否決。固定型思維會讓我覺得:「我提案能力很差。」
但我選擇成長型思維:「這次提案讓我發現了什麼盲點?下次可以怎麼改進?」
結果,我花時間研究被否決的原因,調整策略,第二次提案不僅通過,還得到額外預算支持。
策略三:建立「學習型」績效指標
別只關注結果,也要追蹤學習過程:
- 這個月我掌握了哪些新技能?
- 我從哪些錯誤中學到經驗?
- 我主動尋求了多少次反饋?
5.給管理者的建議:如何培養團隊的成長型思維?
不要只讚美天賦,要讚美努力
錯誤示範:「你真聰明,一下就學會了!」
正確示範:「你很用心研究這個問題,嘗試不同方法的態度很棒!」
創造安全的失敗環境
Google有個著名的「20%時間」政策,鼓勵員工用工作時間的20%嘗試新想法。許多創新產品(如Gmail)都來自這些「可能失敗」的實驗。
關鍵是讓團隊知道:失敗不會被懲罰,不嘗試才會被質疑。
6.思維模式決定職涯高度
前陣子參加同學聚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那些職涯發展最好的同學,通常不是當年成績最優秀的,而是最願意持續學習、勇於嘗試的人。
真正的職場競爭力,不在於你現在會什麼,而在於你能多快學會新東西。
在這個變化加速的時代,固定型思維就像給自己的成長踩煞車。而成長型思維,則是讓你在職場上持續升級的核心引擎。
你準備好切換思維模式了嗎?
記住:在行動中改變思維,比在思維中改變行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