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總會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失去方向的時候。小事情還好辦,而往往遇到有可能左右自己人生的事情,則更容易感到迷失。比如大學唸什麼科系、到哪家公司上班、選擇怎樣的伴侶、朋友乃至親人之間的紛爭該如何處理等等。
回顧自己過去所經歷過的事情、從側面目睹或聽聞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我的感悟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而人生,就是要不斷不斷地應對各種麻煩的是非。
我也曾經喜歡詢問他人的看法,總是認為他人看事情比自己通透、比自己有歷練。結果,還真的沒有比「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來得更真切。
但我學會了一件事,覺得挺管用的:
每當感到困惑時,就去詢問,但不是詢問他人,而是詢問自己的內心。去傾聽自己內心在告訴你什麼,然後忠於內心,去做它告訴你的事。
回想起10年前,有位朋友跟我說「走自己想走的路,就是對的路」我到如今才真的大徹大悟啊!
問題就來了,我怎麼知道自己想走的路是什麼呢?我如何知道哪些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哪些又是被環境潛移默化之後的回聲呢?
在這裡跟各位分享,我總結出自己是如何「分辨」自己的內在聲音的。

第一、坦然接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常聽到的「我就爛」這句話讓我感覺,怎麼有人可以那麼厚顏無恥地不求上進之外,還要到處炫耀自己的怠惰?但往正面想想,至少是先接受了自己的不足這項事實。坦然接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重點在於足夠認識自己。除了自己的優缺點、天賦特質,還有在面臨不同狀況時,自己會是個什麼樣的人。
比如今天你偶然遇見自己的伴侶跟一位你不認識的異性有很親暱的舉動時、
當有陌生人因為你好看的外表而讓你插隊不用排長龍時、
當一直都對你很好的同事要你幫忙隱瞞主管自己犯的小錯時、
當有人指控你的小孩對他的小孩做了壞事時,
以上這些你會怎麼應對,似乎不到發生的那一刻,我們還真的無法確定自己會怎麼做。
想要多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除了確立價值觀之外,也可以問問對你有足夠認識的親友的看法。當然,看法僅供參考,依然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第二、多觀照自己的內心
冥想,在如今不再只侷限於宗教或某族群人士。我之前也寫過文章,去分享有關冥想帶給身體健康上的正面影響。當然,透過冥想,或者自我對話、自我省思,是最直接也最不花費力氣,去分辨自己的途徑。
孔子也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可以嘗試每天睡醒時,感受自己睡了一覺後的感覺、期許今天會有美好事情的發生。也可以在晚上睡覺前,簡短地感恩自己今天的收穫,或是聽聽看內心有沒有什麼想法冒出來。當然,只要你隨時有空檔可以觀照自己的內在,隨時都可以「省吾身」。
重點在於,保持這種習慣,讓自己的身心有足夠的空檔去靜下來、放放空,以維持它們的靈敏度。
第三、餵養自己的身心靈
我有個朋友非常強調身心靈這三個字,應該排成「靈心身」。好吧,對於我來說,三者都得好好兼顧就是了。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乏飲食、運動等餵養我們身體健康的知識。但其實,心靈也很需要我們去餵養的喔!
唯有提供正面、有能量的糧食給心靈,才能長出健康的想法、價值觀,乃至人格。心靈的糧食又是什麼呢?還真的很廣泛,結交良師益友、閱讀能帶來啟發的文章、聆聽可以寧神的音樂等等。

此外,遠離心靈的垃圾食物也很重要!比如血腥恐怖片、只懂得釋放負能量的朋友、讓你感覺自己永遠都不夠好的社交生活、極端主義的宣揚等等。
用內在去為自己人生作導航,相信是我們大部分人要修一輩子的功課。我感到很開心,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也期待大家互相交流、在努力的旅途中,彼此互相鼓勵!
祝大家,擁有能夠忠於自己的勇氣與智慧!
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感興趣,歡迎追蹤我,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活得更自在、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