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手,放開你的關心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爸媽常常有過多的關心和過度的擔心,造成小孩的困擾,讓小孩覺得很煩。尤其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常常會受到父母碎碎念或者是不需要的關心。很多都是父母自己想像的,或自以為的危險,或者他們自己覺得應該要怎樣要怎樣,實際上我們卻不想那樣子。

觀念上有很大的落差,但父母都會說這是他們的關心,可是卻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讓我們感覺很煩。滿想跟爸媽說,放開手,放開你的關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早餐冰淇淋
4會員
107內容數
我是早餐冰淇淋,很喜歡吃早餐,中西式早餐都是 是我的最愛。冰淇淋也是我的夏日好朋友,只要有冰淇淋,我一定吃。 早餐冰淇淋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生活,Let's Go Go Go!
早餐冰淇淋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大學時,我有和我同學一起去上一門課,但是我沒有選修這門課,我是用旁聽的方式來上這門課。也不知道為什麼,上這門課時,我都會很想睡覺,就一直打瞌睡。可能是在下午的第一節課,中午午餐吃太飽就容易想睡覺,所以上課我就一直打嗑睡。 可是老師看到我打瞌睡之後,真的是超好、超佛的,她不但沒有不高興,還對我超好的
2025/07/30
大學時,我有和我同學一起去上一門課,但是我沒有選修這門課,我是用旁聽的方式來上這門課。也不知道為什麼,上這門課時,我都會很想睡覺,就一直打瞌睡。可能是在下午的第一節課,中午午餐吃太飽就容易想睡覺,所以上課我就一直打嗑睡。 可是老師看到我打瞌睡之後,真的是超好、超佛的,她不但沒有不高興,還對我超好的
2025/07/30
以前讀大學時,我的室友相當的自私,她會偷吃我的東西,我冰在冰箱裏面的食物,她都會拿去偷吃,吃了之後又不承認,讓人家覺得很反感很討厭。 她還很愛跟人家說她很有錢,表現出她很有錢,用很好的東西,用很貴的名牌,可是卻很窮,窮到要偷吃別人的東西。 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她會有這種很小氣要偷吃人家東西的習慣
2025/07/30
以前讀大學時,我的室友相當的自私,她會偷吃我的東西,我冰在冰箱裏面的食物,她都會拿去偷吃,吃了之後又不承認,讓人家覺得很反感很討厭。 她還很愛跟人家說她很有錢,表現出她很有錢,用很好的東西,用很貴的名牌,可是卻很窮,窮到要偷吃別人的東西。 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麼她會有這種很小氣要偷吃人家東西的習慣
2025/07/30
以前在高中的時候,福利社會賣午餐,但因為數量有限也還不錯吃,所以大家都用搶的。有時候東西離自己比較遠的時候,我真的是拿不到那食物,我完全搶不到,戰力超弱。 所以我都會帶著一位長手長腳的同學,同時搶便當戰力也是相當高的,她手腳俐落搶便當很適合。她只要一出手,那長長的手,就可以拿到食物。所以我只能說,
2025/07/30
以前在高中的時候,福利社會賣午餐,但因為數量有限也還不錯吃,所以大家都用搶的。有時候東西離自己比較遠的時候,我真的是拿不到那食物,我完全搶不到,戰力超弱。 所以我都會帶著一位長手長腳的同學,同時搶便當戰力也是相當高的,她手腳俐落搶便當很適合。她只要一出手,那長長的手,就可以拿到食物。所以我只能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