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表面需要你虛偽,所以他們便在文化藝術中宣洩情感,於是那些壓抑之下的精萃,往往能達到極致。如果說匠人職人精神,那就講俗了。日本人所有的堅持,最後只能用「信仰」來解釋。
不瘋魔,不成器;見佛殺佛,逢魔滅魔。基督教為何在日本開不出花來?原因就在於「本土性」的強悍。無論是「活在當下」,還是「不相信彼岸」,日本文化的底色就是——一期一會,只相信此岸。當然,日本文化的另一面也有其局限。可以說,日本人的缺點,就是曖昧與矯情:你永遠不知道他最後的真實想法;再好的關係,也必須保持距離感。
再來我們延伸「不瘋魔,不成器」這句話,它是這是電影《一代宗師》詮釋的:演戲跟練功一樣。你是否曾經為一件事,全心投入、夜以繼日、近乎忘我?如果有,那你即能理解「不瘋魔,不成器」的精神輪廓。人若沒有「痴」的潛質,又怎能與深刻產生聯繫?若無「執著」的階段,又如何超越它、達致通透?表面上看,這句話像是對武功的極端要求;但實際上,這正是一種關於生命投入的哲學:只有全情投入,才能練成大成,你在日本文化藝術裡可以看見這種精神。那不是偏激,而是東方文化對「入道」的理解,或說道家稱之為「入靜」,還是佛家謂之「精進」,亦或是儒家強調「致知格物」——不管用什麼詞彙,其核心都是: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投入於所愛之道,才會刻骨銘心,真正與之合一。
如果你只是有用沒有用、有沒有能變現來認定一件事情價值,那是無法明白上述的說明。中國倫理學以情感為基礎,西方哲學以思考為基礎,其實都非也,要以行動為基礎才是。把身體當作思維的器皿,把技藝當作修身的途徑,這種身心合一的實踐。在當代太多瑣碎細節太容易讓人分心,我們太習慣於速成太在乎表面表象,而忘了深耕的價值——可是真正的學習,不論是技藝或學問,都必須如此。所以你要知道你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你找到那件你願意投注熱情的事,就能忍受那個煎熬過程,也全情投入才能在將來體悟那過程,風吹雨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