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敏感的人嗎? 你也曾經感受過情緒糾結的感覺嗎?
我,很常,很常在腦中吵架。
那個感覺再深刻不過了。
你困於腦海裡的小劇場嗎?
明明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但腦中小劇場卻一次次的演出,不停的閃爍過這些想法,是我不夠主動嗎?他怎麼變了?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了?為什麼她都不找我呢?
原以為,愈去思考,應該會想的愈透徹,誰能想,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無限循環,感到疲憊、懷疑自己、懷疑他人。
我們敏感,所以更容易捕捉到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語氣上的變化,哪怕別人只是沒說話、低著頭,反應慢一拍,我們可能會解讀成「我剛剛是不是說錯話了...」、「我是不是應該...會更好...」。
這種過度的解讀,會不斷的循環,腦中便開始了劇場版的吵架環節。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情緒內耗」吧。
常常情緒內耗的人有什麼特質?
1.想被看見,卻怕被否定
有時候,我很渴望自己是那個被注意到的人。
不是因為想當焦點、搶風頭,而是因為當所有人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時,我會有一種「我存在是有被在乎的」感覺。
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溫暖,像是終於有人需要我、認可我,而我不是多餘的。
所以每當和一群人聊天時,如果自己沒有對方的眼神所注視,我的內心會微微下沉。 那不是生氣,是一種被「輕輕排除」在外的感覺。我會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在這個群體中,其實沒有也沒關係,沒有人真的在乎我有沒有來,沒有我,也不會怎麼樣。
其實內耗,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太愛想,而是因為太渴望被重視。我們只是「太在意」自己的存在,有沒有被好好看見。
2.想被稱讚,卻害怕失誤
有時候,我會因為一句簡單的稱讚,開心好久。
那不是驕傲,而是被認可的感覺。所以,就更害怕出任何一點小差錯。哪怕只是小失誤,我都會過度解讀成「你怎麼這樣也會犯錯?」、「你看吧,你根本就沒那麼好」,於是,我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偽裝得還行的冒牌者。
那份來自外界的溫暖,還來不及住在心裡,就被我親手趕走了。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在追求完美,我只是太害怕自己不夠好。所以,對表現、說話、甚至情緒都要求「正確」,一點小失誤都會內疚、自責,反而 在人際互動中變得「過度小心」,事後反覆回想、懷疑自己。
其實內耗,很多時候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太害怕自己不夠好,怕不被喜歡,怕被否定,怕沒有那麼重要。
但我們並不是為了被看見才發光,而是因為本來就值得亮著,我們都應練習溫柔地看待自己,而不是一次次逼自己站得更直。
3.想讓每個人都喜歡,卻變得過度在意
有時候,我總以為在意別人,是一種禮貌、一種體貼,甚至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但其實,當我們太在意每個細節、每個反應,心就開始變得敏感而疲憊;當我們太努力的想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卻忘了問自己累不累,那些沒說出口的感受,會一點一滴累積成內耗。
漸漸地,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反應上,行為建築在別人的評價裡,而自我,則一點一點消失。
在意他人,是我們的本能;但別忘了,也要為自己留個位置,讓心慢慢地,坐回那個屬於自己的位置,那裡才是我們真正該停留的地方。
如何克服內耗的折磨?
內耗,是自己在跟心理打仗,想太多、顧慮太多、對自己太苛刻...,每一點都像磨人的細沙,日復一日地消耗我們的能量與快樂。
但要「克服」它,也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但我們可以一步步「鬆開」它。
1.辨識「內耗」的源頭
要先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內耗。
是怕被討厭?怕犯錯?還是太在意他人感受? 寫下它們,把腦中那些模糊又煩人的聲音拉到紙上,可以更好釐清自己。
2.練習接住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它
內耗不是因為你想太多,而是你太在乎。
當情緒來臨時,先練習對自己說:「我可以這樣想沒關係,因為這代表我在意。」 不壓抑,也不過度放大。
3.放下「完美」與「被喜歡」的強迫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做「別人會喜歡的樣子」。
試著讓「真實」取代「討好」,你會發現世界不會因此崩塌,反而更自由。
4.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不要只靠「別人的稱讚」來認定自己的價值。
每天列出一件自己做得好的事、一個值得被喜歡的優點,讓自我認可慢慢扎根。
5.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你不是機器,不需要永遠正確、永遠高效。
找一件你喜歡的小事,不是為了表現,不是為了成果,只是單純讓你快樂,內耗往往在你願意鬆開的時候,才會慢慢散去。
最後,我想說:
我們不需要一直表現得很好,才值得被喜歡。
有時候,允許自己軟弱、混亂、不完美,
才會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