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小朋友有時會「攻擊」最愛的媽媽? 打她、咬她、對她發脾氣,但下一秒又要她抱抱?
心理學家Winnicott告訴我們: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寶寶心理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從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說起
想像剛出生的寶寶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站在奧林匹斯山頂。
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像神一般擁有無比的力量。他揮一下魔杖,暴風雨和雷電隨即來臨。
但是⋯⋯他的媽媽卻絲毫不像被暴風雨影響。
獨立的她威脅了寶寶至高無上的地位。
他害怕這個不受他影響的人:他幻想著用暴風雨般的情緒摧毀媽媽,這個挑戰他控制權的人。
然而,她在這場風暴中倖存下來。沒有報復,愛意瀰漫在空氣中,寶寶開始領悟如何與真實客體連結。他開始了Winnicott 所稱的「客體使用(Object Usage)」。
▋ 破壞幻想:愛的必經之路
Winnicott發現,寶寶必須在幻想中「破壞」媽媽,才能建立真正的愛。
這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Winnicott 認為剛出生寶實活在一個神話般的世界裡。
他以為自己像宙斯一樣無所不能。這聽上去感覺很不錯,但內心世界若果一天毁滅和重生幾百次實在是紛擾不斷。
這階段是客體關聯階段 (Object Relating):
- 「我就是整個世界」: 內心和外在世界並沒有分別。
- 寶寶把心入面的想法投射到外界,以為外界就是自己想像一般:寶寶透過投射和認同與客體連結
- 寶寶只關注自己的體驗
- 媽媽被視為身體的一部份
然後:
因為媽媽可以在破壞後仍然倖存下來,
因為媽媽沒有因此而不要他了,
雖然媽媽可能去了買菜,但還有最愛的小熊給他安全感(Transitional Object)。
他們慢慢開始明白自已「內心」和「現實」的分別,
也明白媽媽同樣也是這樣的、是一個獨立的人。
寶寶學會了:原來世界不會因為我的情緒而毀滅重建。
他學會了現實世界的多姿多彩的,是無比真實的。
這階段是客體使用階段 (Object usage):
- 「原來媽媽是獨立的人」:寶寶開始意識到客體的真實和獨立
- 雖然寶寶還會有自己的投射,但也開始明白不是「想什麼就什麼」。
- 開始學懂和其他人建立關係,明白他們都是獨立而真實的人。
▋ 為什麼「破壞」這麼重要?
破壞(Destruction)、攻擊性(Aggression) 這些詞語聽起來很可怕,但它們有正面和負面的傾向。
破壞這種無意識的破壞幻想是健康發展的關鍵。
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也有愛和憎惡的事物。有如此喜惡並不會毁滅世界、傷害他人。
同樣地,我們也學會別人也許有不一樣的喜惡。
有時「攻擊性」也可能是健康的。
如果寶寶無法成功進展到客體使用階段,
他可能無法和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共處,
或是不能攻擊外人,只能攻擊自己。
無法和憤怒共處的例子,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壓抑憤怒:
- 有些人從小被教育「生氣是不對的」,長大後即使被欺負也不會表達不滿
- 在職場被同事佔便宜時,明明內心很憤怒,卻只會說「沒關係啦」
- 親密關係中明明被傷害了,應該要保護自己,卻害怕衝突而選擇忍氣吞聲
自己攻擊自己的例子:
- 憂鬱症患者難以向外表達憤怒,轉而自我傷害或不斷自我批評:「都是我錯」
- 有些人習慣性地貶低自己:「我就是個廢物」、「我什麼都做不好」
- 有傷害自己的行為、酗酒或是吸毒也可能和這有關。
▋ 愛和憎惡是共存的
下次看到孩子對最愛的人「發脾氣」時, 記住這可能不是單純的壞行為, 而是他們在學習如何真正去愛。
我們不需要只做「好人」,美麗的玫瑰也需要尖刺保護自己。
健康的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攻擊性,不是為了傷害,而是為了保護真實的自己,為了建立真實的關係。
重點整理:
1. 破壞幻想是必經階段:寶寶需要在想像中「攻擊」媽媽,才能建立真實關係
2. 從全能到現實:這是從「我就是世界」到「原來還有別人」的重要轉變
3. 攻擊性也不一定是壞事:適度的攻擊性是健康的。
此文參考 〖 D.W. Winnicott - The Use of an Object and Relating through Identifications (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