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個較上一代人,更懂得愛自己的年代。我們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追尋自己想要做的事。然而,每每談到「愛自己」是什麼?要怎樣做才算是「愛自己」?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愛自己就是要在閒暇之餘,好好放縱,吃美食、做美容、揪好友狂歡;
愛自己就是要買下想要已久的物品,買下之後代表著自己「值得擁有」;
愛自己就是在生活中要有儀式感,用品質好的日用品,有自己的早晨啟動儀式、睡前儀式;
愛自己就是要勇於做自己,不受社會規範,走自己想走的路......
可,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見到這群人:
吃美食、狂歡之後,肩負疲憊的身軀繼續上班、吃胖了有罪惡感、無限買配套的美容;
買下了喜歡的物品兩個星期後,新鮮感不再,感覺又物色到另一件更好的物品了;
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似乎也只有自己能明白這類的堅持,有時甚至連自己也懷疑為何要如此堅持;
不受社會規範,走自己想走的路,但...那到底是我自己想要走的,還是社交網紅的風潮?還是為了自我而自我?

我身邊有位當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為了帶娃、家務,忙得焦頭爛額。在結婚之前,她可是非常成功的事業女性。有一天她說,她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因為她沒有做出讓孩子喜歡吃的菜餚。
我聽了,真是滿滿的心酸感。當下的我,問她「你本身享受做菜這回事嗎?」
她立刻搖頭說不,回答「我比較喜歡做手工、把家裡打理漂亮」
我接著說「既然不享受做菜,那就別做啦!愛孩子有很多種方式,幹嘛把自己弄那麼累之餘,還讓大家都不喜歡那結果。」
之後,我們討論出她其實可以透過佈置孩子喜歡的玩樂小天地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至於飯菜,可以直接購買孩子想吃的餐點。

我瞬間明白,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愛自己,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問問「我是否喜歡這樣的自己?我是否欣賞這樣的自己?」
為了成為「好媽媽」,只好去做自己不喜歡、不在行做的事,孩子不愛吃之餘,還充滿了疲憊與自責感。這肯定不是個愛自己的方式。
人們容易進入一個思維誤區:認為愛心愛的人,跟愛自己,是兩件對立的事。
但這並非有一就不能二的題目。我們可以在愛自己的同時,再以自己的優勢去愛對方。如此一來,雙方都能從中獲益。
那如果真的是面臨二選一的結果呢?比如說愚孝這回事。我建議還是以「你是否喜歡這樣的自己」作為考慮的標準。問問自己,做這樣的你是心甘情願的嗎?你需要用力去維持嗎?你可以堅持多久?
當我們喜歡每個面貌的自己時,是否要去狂歡、是否要買什麼、是否要儀式感、是否要走不一樣的路,這些都將不再成為你思考的問題,一切都將成為你自然而然的選擇。
祝大家,都能逐步成為連自己也喜歡的那個自己。
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感興趣,歡迎追蹤我,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活得更自在、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