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大家都會寫東西,簡單跟複雜的差別而已,同理,大家都會講話,那為何上台表達,就有明顯的差異?
扣掉外在的個人魅力展現的元素外,一般人表達的差異,主要來自於一件事。
「你上台時想講些什麼,而這些什麼,又想創造什麼影響力。」舉例來說,你是一個很在意環保的人,想要上台呼籲大家一起來推動環保,那該放的重點不是一堆去淨灘去撿垃圾的偉業照片,而是你嘴裡的環保,到底跟底下來聽的人有甚麼連結性。
白話點來說,如果沒時間淨灘也沒時間到處撿垃圾,那在他的日常之中,可以如何用最小的餘力來作到最有效的個人環保行為,這樣,你作過的事情跟期望的願景,才有可能成為他未來的延伸。
所以表達時要「言之有物」的重心,不是把一堆有用沒用的資訊胡亂塞在演說內容中,而是先把優先順序抓出來,像是書籍的目錄一樣,在上台之前,就已經把自己要講的內容盤算好了。
這才能符合身為一個講者的最低門檻。
而這邏輯也像翻書一樣,吸睛的封面跟裝幀可以讓人拿起來看,但混亂的編排跟無聊的內容會讓人放下。
最終,真材實料的演說,才能讓魅力更有附著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