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霧中的起跑線
午後的咖啡廳,落地窗外灑進溫暖的陽光,映在木質桌面上泛著微光。孫治華端著一杯美式,坐在角落,神情專注地翻著手邊的筆記本。筆記本裡不是隨意的塗鴉,而是一張張密密麻麻的策略圖——箭頭、圈圈、方框,像是地圖,也像是一場尚未揭開的棋局。
他的眼神專注,眉宇之間卻帶著一種「曾經走過迷霧」的篤定。那是一種創業者跌倒再爬起、再度出發後才有的氣質。十多年前,他也曾是那個在霧中奔跑的人,用盡全力卻撞上牆,努力卻換不來前進。
「很多人以為創業就是一直衝、一直做,但方向錯了,努力只是加速墜落。」他在訪談中這麼說。畫面回到那段初創的日子——辦公室租在一棟老舊商辦大樓裡,牆面上貼滿了激勵標語,空氣中瀰漫著咖啡與緊張的味道。那時的他,帶著一群同樣懷著夢想的夥伴,從早到晚討論產品、跑業務、熬夜改企劃。但每一次推出新方案,市場的回應總是冷淡得像冬夜的風。
焦慮像潮水一樣淹沒,他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是不是還要再多做一點?」
於是,他們更瘋狂地加班,開更多會、做更多嘗試——卻依然在原地打轉。

二、轉折點——從顧問到「解題者」
轉機,來自一次看似平凡的顧問案。
那是一家中型製造業,產品質量不錯,但業績連年下滑。老闆滿臉愁容地對孫治華說:「我花了幾百萬做廣告,卻完全沒效果。你幫我看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花了一週時間調研,走進工廠,看生產流程,與一線員工聊天,甚至假裝客戶打電話到客服部門。最後,他在白板上畫出一張結構圖:從市場定位、品牌訊息,到通路策略與客戶旅程,一環環標示出問題所在。
「你不是沒有努力,而是用錯了槓桿。」他對老闆說。
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這不僅是對客戶的提醒,也是對自己的警鐘。
策略,並不是豪言壯語,而是找出「撬動最大效益的那根槓桿」,然後專注施力。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創業路——過去那些拼命衝刺的日子,是否也是在錯的方向上狂奔?
三、思維地圖上的突破口
後來,他開始將每一個案子、每一段經驗,化成可視化的「策略地圖」。
這些地圖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企業主看見自己忽略的真相。
有一次,他協助一家新創品牌進入高度競爭的電商市場。對方原本打算大規模砸廣告搶曝光,但他從數據中發現,他們的產品在特定小眾社群中擁有極高的口碑——那是一群愛好環保、重視永續的年輕人。
他建議對方停止盲目投放廣告,把資源集中在經營社群、與KOL合作,甚至舉辦線下體驗活動。三個月後,品牌知名度在目標族群中急速攀升,轉換率比原本的廣告計畫高了五倍。
「策略就是取捨」,他說,「你不可能同時抓住所有機會,但可以選擇抓住最有價值的那一個。」
四、在混沌中建立秩序
孫治華的辦公桌,永遠擺著三樣東西:一支黑色鋼筆、一疊便利貼,以及一本厚厚的筆記本。筆記本裡的內容,並不是隨手記錄的會議摘要,而是一張張分門別類的商業模型圖、利害關係人分析表、競爭地圖。這些圖像,在外人眼裡像是密碼,但對他而言,卻是將混沌化為秩序的鑰匙。
他說,創業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市場瞬息萬變,昨天的優勢今天可能成為包袱。唯一能抵抗不確定的,就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它不會讓你避免失敗,但能讓你在失敗中快速找到下一步的落腳點。
在一次創業輔導中,他遇到一位年輕創業者,對方剛完成第一輪募資,手上握著一筆看似充裕的資金,卻陷入了決策焦慮:是該先擴張團隊?還是加快產品迭代?
孫治華沒有立刻給答案,而是反問:「你現在最大的風險在哪裡?」
沉默片刻,年輕人低聲說:「我們還沒真正驗證商業模式。」
於是,所有的策略討論立刻聚焦在「如何用最小成本驗證核心假設」上。兩個月後,團隊以小規模測試證明了產品的市場需求,才正式啟動擴張。那位創業者後來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這次提醒,他可能會把錢花在最不該花的地方,等到現金流見底才後悔莫及。
五、策略的溫度
外界常以為,策略顧問是冷靜、精算、理性到近乎無情的角色。但在孫治華的世界裡,策略背後其實有溫度——那是一種對創業者處境的同理與尊重。
他記得,有位女性創業者帶著孩子來開會。會議室的桌上放著奶瓶,白板上是未完成的行銷計畫。她的眼神裡有疲憊,也有堅定。那天,他們討論的不只是市場切入點,還有「如何讓這份事業在不犧牲家庭的前提下成長」。
他幫她設計了一個「模組化營運」的方案,讓業務能在她照顧孩子的時間間隙依然運轉。半年後,她的品牌在社群上走紅,並開始接觸更多元的合作夥伴。
「策略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幫人找到能活下去、活得更好的方式。」他說這句話時,語氣裡帶著柔軟。
六、捨得與捨不得
談到創業的取捨,他最常引用的一句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放棄比選擇更困難。」
他曾輔導過一家做餐飲的創業團隊,產品口碑極佳,但營收始終無法突破瓶頸。深入分析後發現,問題不在產品,而在營運模式過於分散——同時經營餐廳、外送、食品加工,資源被切得零零碎碎。
「你們必須關掉一部分業務,專注在最有潛力的那一塊。」他在會議上直言。
團隊沉默了很久,因為每一條業務線背後都有感情與心血。最終,他們忍痛關掉外送業務,全力投入食品加工與品牌銷售。一年後,營收翻倍成長。
那位創辦人在慶功宴上對他說:「原來放下不是失敗,而是讓自己跑得更快。」
七、回到初心
多年來,他見證了無數創業者的起伏——有人衝上高峰,也有人悄然淡出。但在他眼中,最寶貴的並不是成敗,而是那些在轉折中依然保有初心的人。
有一次,他問一位準備轉行的創業者:「當初你為什麼開始?」
對方沉默片刻,露出一抹笑容:「因為我想做一件能讓自己驕傲的事。」
「那就記住這個答案,接下來不管你選哪條路,它都會是你的北極星。」
對孫治華而言,策略的終極目標,不是讓人永遠贏,而是讓人永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
八、給創業者的三個叮嚀
訪談的最後,他總結了三句話,像是對每一位在路上的創業者的叮嚀——
- 先看清局,再出手:不要因為焦慮而行動,要因為看清方向才行動。
- 敢放棄,才有空間拿起新的:資源有限,學會割捨。
- 守住你的北極星:當外界的聲音太多時,回到那個最初的原因。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努力是必須的,但努力要花在對的地方。」
「策略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幫你活下去、活得更好的方法。」
「放下不是失敗,而是讓自己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