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空氣裡的溫度
在許多人眼中,謝馨慧總有種「自帶暖場效果」的氣質。
她的存在,就像會在冬日陽光下微笑的那杯熱茶,沒有張揚的香氣,卻能在第一口就暖到人心深處。
當她的新書《閱讀空氣,懂人心》出版時,郝哥——多年來與她並肩合作的好友——拿到書,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他說,書裡的每一頁,都像是她本人在人群間自在穿梭的身影——觀察、傾聽、適時發言,讓人感覺「被理解」。書名的四個字「閱讀空氣」聽來詩意,但落在她的職場經歷裡,卻是深刻的生存智慧。她用三十年的公關顧問生涯,把溝通拆成兩半:右腦的洞察與智慧,以及左腦的技巧與方法。
二、右腦:洞察人心的溫度感應
「溝通,不是把你想說的話丟出去,而是用對方聽得懂、願意聽的方式,說進他的心裡。」她的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可忽視的堅定。
她稱這是溝通的「右腦」——洞察人心的能力。
要做到這件事,必須先有一個前提:你真的在乎對方。
「含心量,比含金量更重要。」
她借用日文書裡的一個詞——「含心量」——來形容這種在乎。它不是技巧,而是一種願意把對方的目標、挑戰,當成自己責任的態度。這種「放在心上」的誠意,會在不經意的細節裡洩漏出來:
- 早上看到一則與客戶相關的新聞,隨手轉發並附上一句「想到你」。
- 在超市貨架前,特意購買客戶品牌的產品,然後拍照分享。
- 注意到競爭對手的新動作,第一時間提醒對方。
這些小動作沒有立即的利益回報,卻會在無形中累積信任。
她笑說:「別以為只有你在觀察別人,別人也在觀察你。虛情假意是藏不住的。」
三、左腦:閱讀空氣的四步法
然而,光有心還不夠。
「在顧問業,知道要做什麼很容易,難的是如何做對。」
她將溝通的「左腦」整理成一套SOP——觀、問、聽、說:
- 觀:進入場合前先觀察,誰是決策者,誰是背後的推手,現場的氣氛是緊張還是輕鬆。
- 問:用真誠的態度發問,不怕問笨問題。問的目的不是展現聰明,而是收集對方的思考路徑。
- 聽:傾聽時要忍住插話的衝動,把對方的需求與目的聽完整。
- 說:在前面三步完成後,先回應對方最關心的部分,再提供額外的「加分方案」。
她回憶年輕時,總急著把滿腦子的點子傾倒出來,結果換來一句「我再想想」。直到後來,她才意識到——
「如果沒有先對焦對方的真正需求,再好的提案都是多餘。」
四、耐心的兔子
這套流程看似耗時,但她提醒:真正的高效率,不是衝得最快,而是一次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要當一隻有耐心的兔子。」她笑著形容。
在快節奏的職場裡,許多人追求「速戰速決」,結果是「跑錯賽道」的兔子——越努力,離目標越遠。
而她的方法,雖然前期慢一點,但能確保溝通不只是一次交易,而是建立長久合作的基礎。
「慢慢來,不是為了慢,而是為了快到對的地方。」
五、從黃金圈到價值變現
她喜歡用「黃金圈理論」來拆解溝通策略:
- Why:先釐清「為什麼做」——你的存在意義與目標。
- What:再決定「要做什麼」。
- How:最後才是「怎麼做」。
在她看來,許多失敗的溝通,都是跳過了「Why」,直接陷入「How」。結果就是——做得很快,卻無法打動人。
當企業或個人能把「Why」說清楚,就能找到獨特價值,甚至將信任轉化成長期合作與收益。她舉例:「如果客戶相信你是真心想讓他更好,他會願意把更多的項目交給你,因為他知道你站在同一條船上。」
六、從會議室到餐桌:溝通智慧的延伸
謝馨慧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她並不把「溝通」侷限在職場。
有一次,她和朋友討論家庭關係,朋友說:「我在客戶面前都很耐心,但回到家就容易對家人不耐煩。」她聽完只是微笑,反問:「如果你的伴侶是客戶,你會怎麼做?」
她的觀點簡單卻犀利:
「我們對客戶全心全意,是因為需要從對方身上獲得價值。那麼,為什麼不能把同樣的心,放在那些陪伴我們一輩子的人身上?」
於是,她將「觀、問、聽、說」套用在與孩子、伴侶、父母的日常互動中——
- 觀:注意對方今天的情緒,是疲憊、開心,還是需要安慰。
- 問:多問「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你為什麼這樣做?」
- 聽:耐心聽完,不急著下判斷。
- 說:先回應情感,再進入解決問題的步驟。
「家裡顧好了,外面的客戶也會變得容易。」她半開玩笑地說。因為家庭是最難維繫的「核心客戶」,如果能在最熟悉的關係裡保持用心,那種耐心和細膩會自然流淌到工作中。
七、社會責任與共好
在企業顧問的角色中,她見過無數品牌的成長與衰落。她發現,那些能走得遠的企業,往往都有一個共通點——價值觀不只停留在賺錢。
「當你賺錢的同時,還能創造社會價值,別人會更願意和你同行。」她語氣堅定。
她舉例台積電的供應鏈模式,這不只是企業的成功,而是帶動整個產業、甚至國家競爭力的共好系統。
對她來說,這才是品牌最強的「變現模式」:
- 賺取合理利潤。
- 建立長期信任。
- 用信任擴大影響力。
- 將影響力轉化為社會價值。
這條路雖然不短,但一旦走通,就不怕被取代。
「短期看財報,長期看信任。」
八、溝通是一種終身修煉
在談到自己的職業時,她沒有用「專家」或「領導人」這類頭銜,而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把我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這份喜歡,讓她在無數場合中樂在其中:與客戶的策略會議、與同事的腦力激盪、甚至是和孩子的睡前對話。
「溝通不是一次性的技巧,而是一輩子的修煉。」她說。
因為每一個人、每一次互動,都是新的情境,你必須重新去觀察、理解,再給予最適合的回應。
她也提醒年輕人:不要急著用「自己的方法」說服別人。
「如果你用對方的語言、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談,他會覺得你們在同一邊。那一刻,你就贏了。」
九、結語:讓別人因你而變好
採訪的最後,她回到那句核心理念——含心量比含金量更重要。
在商業世界裡,數字固然重要,但能讓人記住、願意長久合作的,是那份真心與在乎。
她用三十年的職涯,證明了一件事:
- 用心觀察,找到對方真正的需求;
- 真誠回應,建立長期的信任;
- 在合作中共好,將價值擴散到更大的圈層。
當別人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這不只是職場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