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會不會傷熟齡族的膝蓋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前些天遇到一位長年在山上做生態調查的教授,只見他拄著拐杖,行動頗為不便。

以為他發生什麼意外,詢問下得知,因為常年在山裡面上上下下,把兩條腿的膝蓋軟骨都磨光了,一隻腳剛換了人工關節,另一隻腳也等著要換。

想到我們這一群荒野的老伙伴,有空時也會相約爬山,看來大家好像都還好呀?可是眼前的例子卻又讓人有點迷惑。

回到診所,翻開報紙,赫然看到醫藥版上有篇文章寫著:「五十歲後少登山,延長膝蓋壽命」,這個專業觀點是記者訪問骨科運動醫學的主任醫師的建議,可是我知道醫學界長年以來對於爬山會不會傷膝蓋一直有兩派不同的意見,兩種相反的專業建議都有各自的科學依據。

反對派認為爬山時不管上下坡,膝蓋彎曲的角度與承重力道都會對關節軟骨產生傷害,加速軟骨退化。而贊成的一方認為爬山可強化大腿,臀部及核心肌群,這些肌肉能穩定膝關節減少軟骨直接受力,而且關節缺乏直接血液供應,如爬山及適度運動,可以促進關節液的循環,幫助軟骨獲得營養,維持健康。

報紙這篇文章裡醫師建議,不贊成坡度大於10度以上的登山健行,也認為老人家常爬樓梯也會傷膝蓋。這個論點跟膝關節名醫呂紹睿的研究與建議一致,關於呂醫師的觀點我曾寫過文章介紹,附在本文後面供大家參考。

簡單講就是膝蓋彎曲的角度不要超過三十度,若必須彎曲,就要慢慢的彎,避免產生關節內側皺襞被膝蓋骨給夾到,長期摩擦讓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就會磨損軟骨。

那麼熟齡族登山會不會傷膝蓋?我想關鍵在於「適度」。我那位作生態調查的朋友應該是不管工作或休閒長年都在爬山,而我周邊那些假日登山族,只有在假日才登山,不至於過度磨損。

而且個人狀況也很重要,比如說肌力、體重以及身體有沒有其他疾病也都會影響,當然,還有登山的裝備及負重情況,下山時是否用登山杖減輕膝蓋壓力、爬山前後有否熱身及做伸展運動等等,都會影響到關節的功能與健康。

總之,專家的意見當然要參考,但更重要的是要能自我覺察,傾聽身體的回應,才是最重要的事。

 

退化性膝關節新觀點

 

    人類在數百萬年前由樹上移到地面,選擇不同的活方式,為了覓食與禦敵求生存,開始了直立行走,空出前肢變成萬能的雙手,雖然是文明進展的關鍵,但是直立之後,腳的膝關節必須承受全身重量,而且兼負轉動、跳躍、跑步及各種動作,受傷的風險比任何關節都大,而且受傷後影響行動的能力,很快會加速身體的衰老及各種器官退化與疾病的產生。

    因此善加保養膝關節是健康老化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有膝痛的困擾,而「退化性關節炎」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

    所謂「退化性」,顧名思義,好像是因為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是老化所致,所以會認為,這種自然退化的膝蓋軟骨,一旦破壞就沒辦法再生,因此嚴重一點的話就換上人工關節,沒那麼嚴重的就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吃如葡萄糖胺之類含有軟骨成分的營養補充劑,或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的注射。

    但是不管是吃的打針的,效果都很有限,往往只是暫時緩解,甚至有的研究認為恐怕只是安慰劑效應,而置換上人工關節的患者,也有相當比率無法恢復原先的功能,還是會痛,或者行走還是有困難,所以當膝關節痛到干擾生活時,要不要開刀是令人相當困擾而不知該如何抉擇的事。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膝關節健康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長期研究後,有不同的見解,認為膝蓋軟骨一直在新陳代謝,正常使用的磨耗是會再生的,只要去掉不當破壞的力量,即便軟骨已經有相當損傷,還是有機會慢慢長回來的。

    那麼破壞的來源是什麼?

    他認為膝蓋內普遍存在的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所謂「內側皺襞」是膝關節滑膜囊在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退開所形成,外型像是衣服的皺摺,年輕時透明柔軟有彈性,但隨著年紀增加,每年膝蓋好幾百萬次的彎取與伸直,這個原本柔軟的內側皺襞會不斷受到軟骨摩擦或夾擊,開始纖維化,慢慢失去彈性而變硬,反過來對軟骨組織造成摩擦傷害,同時發炎的內側皺襞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腐蝕軟骨。

    當磨損加上腐蝕的力量,軟骨破壞後會碎裂出小碎片,這些碎片像細碎小石粒摻雜在上下左右旋轉的關節運動中,當然會造成更多的磨損,除了會有瞬間劇痛之外,也會讓軟骨的破壞加劇。

    因此,當關節已破壞到很嚴重時,也就是從X光片可看到軟骨磨損已超過一半,上下骨頭已長出骨刺(骨刺的形成是因為關節韌帶因為軟骨磨損而鬆弛,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骨頭會增生來支撐,這增生的骨頭就稱為骨刺)時,只要用關節鏡除掉內側皺襞及骨刺,清除發炎組織,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再生,通常就能恢復,不用裝人工關節。

    不過如果拖到軟骨已經完全磨損完全不見了,而且關節嚴重變形,無法走路,這時就要換上人工關節,不過在手術時必須一併處理內側皺襞引起的病變組織,才能有效減低以往裝人工關節後還是會不舒服的狀況。

    但是動手術總是最不得已的,最好是在沒有痛到不能走之前,就早早預防與保養,其實人體的膝關節有完美的自我保護機制,當膝蓋彎曲在三十度以內,比如走路或跑步時,軟骨間只是相互滾動,並不會產生具破壞性的摩擦力,而且走路產生的間歇壓力,對膝蓋軟骨的新陳代謝與再生是有幫助的。

    但是當膝蓋彎曲超過三十度,軟骨間會開始有互相滑動的摩擦現象,超過六十度,就會產生磨擦力。因此,當中年後,由於內側皺襞已經纖維化之後,盡量不要從事會讓膝蓋彎曲超過五十度的活動。

    假如真的必須彎曲,要注意彎曲時動作一定要放慢,避免上下骨頭快速動作時夾擊到內側皺襞,同時也要避免長時間的屈膝久坐,因為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超過九十度,會造成內側皺襞腫脹發炎,最好每隔三十分鐘就能變換姿勢或走走路,伸伸腿。

    而且在坐下或蹲下時,動作盡量放慢,避免內側皺襞突然受到膝蓋骨的夾擊,動作慢,可以在骨頭互相摩擦時,讓內側皺襞順利退開。

    當然,爬樓梯爬坡時,有些人動作很快又很大,膝關節反覆大角度的彎曲,也會不斷地產生內側摩擦現象,因此除了少爬樓梯外,真的要爬,動作要放慢,而且盡量讓膝關節保持微彎,避免角度大彎曲然後立刻再伸直的重複動作。

    當然,日常保健最根本的還是要強化大腿的股四頭肌,可以穩定膝關節,降低軟骨受傷機會,同時也要透過運動維持膝關節彎曲與伸展的能力,增加關節靈活度,示範影片在網上以關鍵字搜尋「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日生活保健」就可以找到。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雖然正當盛夏,但是雨後的傍晚還是有陣陣涼風,在四周綠蔭環繞下,近距離傳來大提琴的樂聲,是非常扣人心弦的動人經驗。 今晚在社區老鄰居黃俊雄邀請下,二十來個人在他家的院子參與了一場很難形容的聚會,餐點是一戶一菜,主角是在社區長大的孩子陳暐,目前正在法國里昂高等音樂院主修大提琴,放暑假回台灣,他想帶著大
Thumbnail
2025/08/10
雖然正當盛夏,但是雨後的傍晚還是有陣陣涼風,在四周綠蔭環繞下,近距離傳來大提琴的樂聲,是非常扣人心弦的動人經驗。 今晚在社區老鄰居黃俊雄邀請下,二十來個人在他家的院子參與了一場很難形容的聚會,餐點是一戶一菜,主角是在社區長大的孩子陳暐,目前正在法國里昂高等音樂院主修大提琴,放暑假回台灣,他想帶著大
Thumbnail
2025/08/09
九月起連續四個周五上午,應台中晚晴協會之邀,將會在台中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教室裡,進行小型的電影讀書會(免費、但要繳保證金,全勤就退費)目前還有名額,有興趣的朋友,請儘速報名。  我自己是蠻喜歡這種小型且系列式的讀書會導讀。 十多年前,曾出版了三本親子共讀的電影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電影裡的追夢
Thumbnail
2025/08/09
九月起連續四個周五上午,應台中晚晴協會之邀,將會在台中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教室裡,進行小型的電影讀書會(免費、但要繳保證金,全勤就退費)目前還有名額,有興趣的朋友,請儘速報名。  我自己是蠻喜歡這種小型且系列式的讀書會導讀。 十多年前,曾出版了三本親子共讀的電影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電影裡的追夢
Thumbnail
2025/08/08
 十多年前,來自比利時的朋友巴特在家裡用電腦秀出他花了數十天徒步行走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旅,這段旅程就成了我等待中的夢幻之旅。     這位台灣女婿巴特,是在他退休之後的某一天,趁老婆上街買菜時,留下手機與一張紙條,說他出發去朝聖了,就這樣輕裝上路。(當然老婆又氣又擔心)。
Thumbnail
2025/08/08
 十多年前,來自比利時的朋友巴特在家裡用電腦秀出他花了數十天徒步行走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旅,這段旅程就成了我等待中的夢幻之旅。     這位台灣女婿巴特,是在他退休之後的某一天,趁老婆上街買菜時,留下手機與一張紙條,說他出發去朝聖了,就這樣輕裝上路。(當然老婆又氣又擔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小熱愛運動到現在依然不變,還有從生活中去體會身心靈,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要在不同的年紀去成長和去突破, 就像我2019年參加了兩鐵,先騎乘腳踏車到了山下之後才去爬山,這就是所謂的兩鐵 山上的風景就是讓人有不同的心境,到了一個定點有山友的熱情請人喝涼水, 這是山下遇不到的人情味
Thumbnail
從小熱愛運動到現在依然不變,還有從生活中去體會身心靈,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要在不同的年紀去成長和去突破, 就像我2019年參加了兩鐵,先騎乘腳踏車到了山下之後才去爬山,這就是所謂的兩鐵 山上的風景就是讓人有不同的心境,到了一個定點有山友的熱情請人喝涼水, 這是山下遇不到的人情味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華洋(化名)前幾個月爬山的時候,剛好遇到下雨,地上濕滑,踩在有青苔的水泥路上,整個人滑倒,用左手去撐地上,造成左手腕受傷,痛了幾天,過後就沒事了,可以正常活動。     華洋來找我不是為了處理手腕,而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有症狀。我把脈的時候,發現華洋左手腕的動脈位置不太
Thumbnail
  華洋(化名)前幾個月爬山的時候,剛好遇到下雨,地上濕滑,踩在有青苔的水泥路上,整個人滑倒,用左手去撐地上,造成左手腕受傷,痛了幾天,過後就沒事了,可以正常活動。     華洋來找我不是為了處理手腕,而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有症狀。我把脈的時候,發現華洋左手腕的動脈位置不太
Thumbnail
【「100歲也能行走自如」日本權威醫師教您正確使用足腰膝蓋,不動刀、不依賴藥物就能告別疼痛】保持正向思考,別再讓「老化」這個藉口影響對自己身體不夠重視的理由!書本並不厚卻仔細記載了很多實用方法,就連90多歲的老奶奶都在認真做,年輕的我們更加不能不重視。
Thumbnail
【「100歲也能行走自如」日本權威醫師教您正確使用足腰膝蓋,不動刀、不依賴藥物就能告別疼痛】保持正向思考,別再讓「老化」這個藉口影響對自己身體不夠重視的理由!書本並不厚卻仔細記載了很多實用方法,就連90多歲的老奶奶都在認真做,年輕的我們更加不能不重視。
Thumbnail
         年紀大真的什麼就都不能做了嗎?我都記得,有一次我跟太太去爬七星山,太太因為體力比較不好,可是他不想要讓我等他,他的壓力會太大,所以都要我先上山頂等他,於是我都先上七星山的山頂。          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七星山頂看著藍藍的天與像棉花糖般的白雲,等著我太太,
Thumbnail
         年紀大真的什麼就都不能做了嗎?我都記得,有一次我跟太太去爬七星山,太太因為體力比較不好,可是他不想要讓我等他,他的壓力會太大,所以都要我先上山頂等他,於是我都先上七星山的山頂。          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七星山頂看著藍藍的天與像棉花糖般的白雲,等著我太太,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