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一個在學生時期總是讓人萬分苦惱的角色。
作為一個非常熱衷於試圖超渡別人的組長專業戶,我也是直到大三才能夠完美的、完整的做好「組長」這個工作。
別誤會,我所說的熱衷超渡,並不是充滿熱心腸,試圖用愛跟道德感化不做事的組員,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後台分析對方的腦部結構,並且祝福他們下輩子功能正常、功德圓滿。
所以,作為一個總是被朋友感嘆「怎麼每次聽你的分組報告經驗,都能遇到雷組員」的問題處理專業戶,先來分享一個至大三為止,我所主導過過程最順暢和成果最佳的「全英文授課通識+10人大組」報告。(2分鐘紀錄片班級第一,期末成績A+)
這堂課總共有兩個小組作業,整理一下兩個小組作業的需求:
- 35分鐘主題報告,必須精準控時,若超時則會被扣分。架構自訂,但需要以課堂提供的參考文獻內容作為內容引用。
- 2分鐘文化分析紀錄片,主題自訂,需要以課綱內的理論進行文化現象分析。
妳,了解過那份沉默的空白從何而來,可以如何應對嗎?
今天先分享籌備主題報告的經驗,其實在主題報告的討論中10個人沒有面對面過,我將一切都放在line群組中進行。
並且為了提升討論的效率與避免dead air的空白,我會先列出架構/選項之後,由同學們回答自己傾向1、2、3哪一個做法(圖一),以及邀請同學們直接按表情符號來表示自己已經將訊息閱讀完畢(圖二),最後由各個小組自己討論出預計的摘要,在記事本中留言看內容順暢與否。
這樣將決策成本最小化的方式避免了讓同事們陷入「該說什麼比較好」、「我會不會提出意見顯得自己太顯眼」或者是「算了不管了」的心態當中。
現在的世代或許是因為社群媒體、或許是因為疫情,的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讓自己成為走進大眾視野中的「第一個」。尤其是在一群陌生人面前,想要將社交風險最小化的焦慮導致許多時候的沉默。在這個時候,用讓對方覺得足夠安全的方式進行互動與溝通,非常重要。
作為組長,有時候一肩扛起並不是唯一的解方。
除此之外,有一個能夠共同領導團隊的人也很重要(在這個報告過程中非常感謝江),因為這表示作為組長,不需要一個人總是操心有沒有遺漏之處,也是在自己需要人幫忙一起分散作為決策中心的壓力時,非常重要的助力。
即便只是多一個幫忙發佈訊息的夥伴(圖三),都能夠讓這個團隊看起來更和諧,而不是「獨裁」——畢竟,誰都會有情緒上頭無法好好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是帶著情緒去面對團體裡的其他人,並不會讓報告的規劃與推進更為順暢,反而埋下日後合作的地雷。(就連我是一個很容易爆炸的人也知道這並不是一個樂觀又好處理的情況)
更何況,有些時候我們的確無法方方面面的留意到課綱上、群組裡、老師說的所有訊息,這時候有一個人可以來幫忙協助核對資訊的正確與否,進而確定報告架構的決策以及期限訂定的決策是否正確,就非常重要。
只是仍然要有清楚的分工,整個報告究竟由誰負責。當然,作為學生東西做不好是各自為各自的成績負責,但這裡的「由誰負責」更像是「出了問題誰來解決」?
實用小撇步
那麼作為一個剛上大學,周圍都是陌生人的學生,該如何快速的找到可以合作的盟友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邀請對方幫忙你發一封提醒的訊息到群組中,觀察對方聽到請求的當下有沒有再近一步核對更多訊息、對方的語調、內容的完整度,以及過了多久才發佈等。
就比如之前我就邀請了一個外系的學弟在系上選修課的小組中幫忙發一個提醒訊息,雖然對方完成了我交代的內容,但也否定了自己說這句話的立場與資格,也可以看出對方並不是真的有把自己放在共同決策報告的情境中。(註:可見圖四。對方是外系的學弟,別太苛責他,到外系修課會有這樣的擔憂很正常)

(圖一)列出可以執行的方案,讓大家自行選擇,避免太多的「都可以」影響積極性

(圖二)避免大家已讀又不知道訊息有沒有被忽略的焦慮

(圖三)有一個可以協助確認資訊的夥伴,可以分散決策是否正確的壓力

(圖四)觀察同事們對於交代任務的語調與說法,是有效判對對方是否可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