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老師問你一題數學:14加3等於多少?」
「17!」
「很好。但如果教育部告訴你,14加3等於14,你覺得呢?」這段看似玩笑的對話,卻是近期在全臺教師社群中最真實也最無奈的寫照,起因是教育部預告修正《教師請假規則》,將為老師們「新增」3天身心調適假。然而,這本應是體恤師長辛勞的美事,為何卻引來一片譁然,甚至被形容為現代版的「朝三暮四」寓言?爭議的核心在於,雖然名為新增,但這3天假卻必須「併入事假計算」。這就引發了一個數學難題:老師原本每學年有7天有薪事假,現在這7天事假的額度沒變,只是其中3天可以換個名目,稱為「身心調適假」,意即老師請了1天身心調適假,事假就只剩6天,總可支配的有薪假天數依舊是7天。這使得許多基層老師質疑,既是總數不變,為何要用「新增」二字來宣傳?這不僅是文字遊戲,更可能讓社會大眾誤以為「老師福利又變好了」,無形中加深對教師群體的刻板印象與對立情緒,老師們感嘆:「我們不是看不懂數字的猴子,這種名義上增加、實質零成長的作法,讓人感受不到誠意。」除了數字的困惑,更貼近現實的,是請假背後的沉重代價,草案中身心調適假的課務代理費用比照事假辦理,雖然原則上由「學校支付」,但在教學現場,「找代課老師」與「課務交接」的重擔往往還是落在請假老師身上,特別是擔任導師或中學專科教師,請假一天,可能意味著事前要準備到深夜,費心尋覓能代課的同事、詳細交代教學進度、準備教材、提醒班上特殊生的狀況、處理聯絡簿;請假中心繫校園,擔心代課是否順利、學生是否適應;銷假後加倍勞累,處理學生在代課期間發生的問題、趕上落後的課程進度。這都使得許多老師苦笑說:「請這一天假,事前事後要花兩三天來彌補,根本無法真正『調適身心』。」而這“請不起的假”,更讓身心調適假成了看得見卻吃不到的餅,甚至是一種懲罰。平心而論,設立身心調適假,代表主管機關看見了教師的心理健康需求,這份「精神上的支持」值得肯定,畢竟老師們近年來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早已身心俱疲。然而,一個好的政策不能只有良善的立意,更需要貼近現實的配套,若要解決教師們長期面臨的問題,也許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落實公費派代、建立穩定且專業的代課人力庫,使老師們在請假時無後顧之憂;如何簡化行政負擔、減少不必要的評鑑與文書作業,讓老師回歸教學本務;或是強化校園支持系統,使老師面對不理性的投訴或壓力事件時,行政體系能夠成為後盾。如同古時候的晉惠帝,因不解民間疾苦而留下「何不食肉糜?」的笑柄。今日的教育政策,若無法理解前線教師的困境,再多美意的口號也只會加深彼此的距離。期盼主管機關能聽見基層最真實的聲音,讓政策不只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走進校園,成為支持老師們繼續前行的溫暖力量,唯有身心安適的老師,才能為我們的孩子撐起一片最穩固的教育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