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列舉伊斯蘭世界史中最慘痛的大事件,那麼蒙古西征絕對位列榜首。
然而,即使是這麼大規模的破壞,它的影響力依然是有地理侷限的。其衝擊大概不會越過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西。這是因為,當旭烈兀的軍隊來到這個區域時,蒙古人的軍力已經過度伸展了。當旭烈兀因為汗位紛爭,率著主力東返後,就在這裡,剩餘的蒙古軍隊就再難徹底打敗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反遭數次敗北。
因而,當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來到埃及時,他只見到一片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六十餘年前的蒙古慘劇,只是遙遠的往事,與埃及的人們一蓋無涉。
伊本.巴圖塔甚至旅行到了黎凡特、麥加、伊拉克等地後,對蒙古西征的遺留,也是恍若未覺。
伊本.巴圖塔曾經見到過一個超級反蒙古的穆斯林學者,「伊本.泰米亞」,但在回憶敘述中,伊本.泰米亞是個學識廣博、但又固執到有些瘋瘋癲癲的老人,不久就因為得罪馬穆魯克王朝,死在監牢裡面。一切反蒙言談,蓋未記載於遊記中。
相反地,伊本.巴圖塔的時代,旭烈兀身後的蒙古政權「伊兒汗國」已經完全伊斯蘭化、波斯化,成為了穆斯林世界的一部份。伊本.巴圖塔在其旅途前半所看到的,乃是伊兒汗國豪富的朝聖團,而不是其作為侵略者可憎的一面。如有提及蒙古入侵,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隨著伊本.巴圖塔的足跡來到波斯、伊拉克一帶,他的口述中也會逐漸浮現出某些上個世紀的大破壞痕跡,例如,當他來到伊朗的名城伊斯法罕時,他評論道:
「伊斯法罕城是一座寬大而美麗的城池,但現在已大部頹敗。」但他並沒有想到與蒙古人有什麼關係,而是將之歸因於什葉派與遜尼派在這裡不休的武裝衝突(他說他到的時候都還在時不時街頭互毆)。
不只是伊斯法罕,伊本.巴圖塔時不時會注意到,在伊拉克、波斯一帶,這兒有一座荒廢的城鎮,那裡有一座半倒塌的清真寺。只是這一切頹敗景象,已難從這位伊斯蘭極西世界的旅客心中,引起任何與蒙古有關的聯想了……
&
圖片:巴格達圍城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Fall Of Baghdad (Diez Albums).jpg"
資料來源:
Ross E. Dunn, "The Adventures of Ibn Battuta: A Muslim Traveler of the 14th Century"
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