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改變過去,也無法控制別人。」
「你能掌握的,只有此刻的自己。」
這兩句話,來自阿德勒心理學。很多時候,我們陷入痛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多糟,而是因為——我們太想讓別人「照我們的期待來做事」。
為什麼我們會想控制別人?
也許你曾經這樣想過——
「如果他多回我幾句訊息就好了。」
「他為什麼不能體諒我一點?」
「只要他改變,我就能輕鬆一點。」
這些念頭,乍看之下很合理,畢竟誰不希望關係更和諧?
但仔細想想,這其實是把快樂的主導權,交給了別人。
控制別人,是出於我們對不確定的焦慮。
我們希望藉由「安排」對方的行為,來換取安心感。
但人,是沒辦法真的被控制的。
就算表面順從,心裡也未必認同。
結果往往是,你越想控制,對方越想逃,你越希望關係如你所願,就越容易陷入「抓不住」的無力感。
真正的自由,是把能量收回來
很多煩惱,其實不是別人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想改變別人卻辦不到」的失落感。
但事實是:我們無法控制別人,也無法回到過去改變任何決定,唯一能掌握的,只有當下的自己。
所以,你可以選擇:
① 今天要不要再為同樣的事情煩惱一次?
② 要不要讓對方的冷漠,決定你的一整天?
③ 要不要持續糾結別人的選擇,而放棄自己能改變的方向?
這些,都是自由意志的展現。
與其在別人身上尋找控制感,不如把能量收回來,好好問自己:「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從「他怎麼對我」變成「我怎麼對自己」
很多人說,轉念很難。
是的,它不容易,因為我們太習慣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會讓你明白:
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在錯的方向,投注了太多力氣。
我們沒有義務拯救每一段關係,但我們有責任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你願意從「他怎麼對我」的問題,轉成「我怎麼對待自己」,你會發現,那才是你真正能改變的起點。
關係的真相:界線比控制重要
有時候,我們口口聲聲說是「愛」對方,但實際上是「希望對方變成我理想中的樣子」。
這不是愛,這是控制。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兩個人都有各自的空間與界線。
不是誰犧牲誰,也不是誰掌控誰,而是雙方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成長,互相尊重與支持。
當你不再急著操控對方的選擇,你也就擁有了更多專注自己人生的空間。
而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與成熟。
最後想說的是:
你沒有辦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也沒有義務去迎合每個人的期待,但你永遠可以選擇:此刻的你,要怎麼活。
放下想改變別人的執念,你會開始真正看見自己,然後,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活出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