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周慕姿在《關係黑洞》裡曾說過一句話: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取決於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你是怎樣的人。」
這句話,對很多容易自我懷疑的人來說,就像是一劑解藥。如果有人對你不好,那很可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那樣的人,習慣用不好的方式對待他人。
別把「他們的行為」當成「你的價值」評分表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試著去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
當別人對我們不好時,我們很容易用「內在歸因」,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
- 他今天對我冷淡,是不是因為我講錯話?
- 他沒有回訊息,是不是我不夠重要?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對方的行為,可能跟你毫無關係。
他可能只是情緒低落、生活壓力大、習慣性忽略別人,甚至只是性格如此。
如果你總是用自己的價值去解釋別人的行為,很容易陷入「過度自責」的循環,長期下來會耗損自尊。
情感互動是「投射」的過程
人們常會將自己的情緒、價值觀,投射到他人身上。
一個充滿善意的人,更容易用善意的方式與人互動;一個習慣防禦、攻擊的人,即使你對他友善,他也可能用懷疑或冷漠回應你。
所以,別人怎麼對你,其實是在透露他是誰,而不是你是誰。
你收到的,是他內在世界的「折射」,而不是你自身價值的真實反映。
如何在關係中保護自己?
當別人的對待方式讓你感到受傷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心理界線
設立清楚的心理界線,不讓對方的負面行為直接定義你的情緒。
情緒分離(課題分離)
當對方情緒低落或態度冷淡時,告訴自己「這是他的狀態,不等於我的價值。」
這能減少你因他人情緒而動搖自尊的情況。
自我肯定
每天花一點時間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價值,尤其是在被忽視或批評之後,更要主動修復自我感受。
內耗的時候,先擁抱自己
「內耗」在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自我衝突——當你同時想滿足別人的期待,又想堅持自己的感受,心裡會出現拉扯,這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如果發現自己陷入內耗,不妨先停下來,做三件事:
承認感受(所有情緒都是對的)
對自己說「我現在很難過、很沮喪」,而不是假裝沒事。
安慰自己
就像你安慰好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話,溫柔、沒有批評。
回到當下
透過深呼吸、散步、寫日記,讓自己回到「當下此刻」,不再反覆重播那些傷人的情景。
告訴自己
你已經足夠好,不需要透過別人的態度來證明。
關係的本質:兩個世界的碰撞
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背景、經驗、創傷走進一段關係。
有些人很幸運,彼此的互動能激發善意與支持;但也有些時候,兩個人的互動模式,會不斷消耗彼此的能量。
記住:
- 你無法控制別人的反應,但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參與。
- 健康的關係,會讓你感到被尊重與被理解,而不是長期懷疑自己。
當你不再用別人的態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時,你會發現,自己早就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