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人我與空性的觀照
「我」的探尋
- 當我們問「我在哪裡」時,很自然會指向身體或心識。
- 然而,身體是由部分組成,心識又分為清醒、夢境、睡眠、無意識等不同狀態,沒有一個固定的「我」。
- 即使在死亡過程中,心識逐漸融入,細微心仍存在,但它也不是「我」本身。
名言與分析
- 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感到「我」存在:我是人,是西藏人,是佛教徒。
- 但當以理性解剖時,無法找到一個獨立實體的「我」。
- 這就像花或手,從形狀、顏色、材質來看,無一處是真正的「花」或「手」,但在世俗名言層面,它們依然存在。
二諦與空性
補充連結
不是拚誰輸誰贏,是該拚怎麼「止苦」 -佛法二諦看台灣大罷免- 因此,必須理解「二諦」: 世俗諦:不經分析,我就在這裡。 勝義諦:透過分析,沒有固定的自性存在。
- 這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理解存在的方式——依緣而生,無獨立自性。
強烈的自我感覺
- 雖然「我」不可得,但修行仍需強烈的自我感覺。
- 特別是面對煩惱、培養毅力、自信,以及發大悲心時,強烈的「我要利益眾生」是必要的。
- 菩薩行中,正是以這種自信展開無限利他。
修習空性的作用
- 空性的觀修,會逐漸削弱我們對「絕對存在」的執著。
- 一切負面情緒,來自於我們認為「事物真實存在」的錯覺。
- 當逐步體驗到「沒有自性」的空性,這種錯覺會鬆動,情緒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
個人經驗
- 達賴喇嘛分享,當他思索「我在哪裡」時,會有片刻感到「空」的體驗。
- 雖然經驗淺薄,但已開始影響對情緒的看法。
- 這正是修習空性的重要價值:逐步改變心的基礎,讓我們不再被煩惱牽制。
總結:
「我」在日常經驗中確實存在,但深入分析時卻無法找到固定實體。理解「二諦」與「空性」,不是否定自我,而是讓我們更清楚看到——萬物因緣而生,無獨立自性。強烈的自我感覺,能支持我們修行與利他;而空性的智慧,能逐步解構煩惱,開啟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