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溝通中,你是否遇過這樣的情況:
A 問:「此異常是否找到原因?」 B 回:「不知道。」
當下A以為B還沒找到原因,結果最後才發現,B指的是不知道有這個異常,而不是還沒找到原因。這種因為回覆過於簡短而造成的誤會,在職場裡非常常見,上述就是我所遇到的例子。
一、簡短回覆的問題
表面上看,「不知道」是一個直接的答案,但它其實隱藏了大量未被傳遞的資訊。 舉例:
- 「不知道」= 不知道這件事
- 「不知道」= 已經看過,但沒有頭緒
- 「不知道」= 不確定你指的是哪件事?
當缺少上下文,回覆的人覺得自己已經說了重點,但接收的人卻可能誤解,進而造成判斷錯誤。
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
- 省事心理:覺得回答越短越快,任務就算完成。
- 資訊落差:回覆者沒意識到對方有可能會誤會。
- 責任模糊:有時候簡短回覆是一種「自我保護」,避免承擔責任,尤其是面對品質單位。
- 職場習慣:團隊內若缺乏溝通文化,大家久而久就冷漠處理。
三、如何改善這個情況?
要避免誤會,設身處地思考,其實兩方都有改善的機會。以下提供幾個具體建議:
1. 提問者
好的提問應該更具體的呈現:
- 「處長希望能在下午前提供這個異常的報告,針對這個異常原因你是否已經找到了?」
- 「客戶要求明天提供這個異常的報告,你是否已經有了改善對策?」
讓對方能夠知道你提問的背後動機,最好能夠加入時效性,讓對方了解大致的輪廓。
2. 回覆者
與其只說「不知道」,更好的回覆是:
- 「目前還沒開始分析,所以原因不明。」
- 「我沒有接收到這個異常的資訊。」
這樣一來,對方就能理解「不知道」的原因。
四、簡短 vs. 精準:溝通的拿捏
當然,我們也不是要每個回覆都變成長篇大論。真正好的回覆不是「多」,而是「精準」。 例如:
- 簡短但完整:「還沒開始分析,會在今天下午完成,屆時再回覆。」 這樣的回答,既不拖泥帶水,也避免誤會。
結語
職場上,很多誤會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溝通中的「空白」。過於簡短的回覆,看似節省時間,實際上卻可能造成更大的時間浪費。 當我們願意在回覆中多補充一點背景與下一步,不僅能減少誤解,也能展現專業度與責任感。
記住:溝通不是資訊的「最小化」,而是理解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