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我在半導體廠工作時,每次輪到我晨會報告,壓力都大到讓我喘不過氣。 心臟狂跳、說話結巴、腦袋一片空白,經理提問時,我甚至不記得自己回答了什麼。 現在回想,真的有點丟臉,但我相信,很多人也曾在壓力下出現這種失常的表現。
直到我看到Kelly McGonigal在TED的演講,才讓我對壓力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2014年Kelly McGonigal在TED Talk演講: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壓力有害嗎?其實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
McGonigal分享了一項長達8年的研究,追蹤了3萬名美國成年人。 結果發現,過去一年經歷大量壓力的人,死亡風險增加43%。
這數據看起來可怕,讓人更怕壓力傷身。 但深入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 死亡風險上升,只發生在「負面看待壓力」的人身上。
反過來,那些「正面看待壓力」的人,不僅死亡風險沒增加,反而還比壓力小的人更健康。
這樣的結果顛覆了心理學界對壓力的看法: 我們怎麼看待壓力,會影響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哈佛研究:改變對壓力的信念,生理反應也跟著不同
哈佛大學的另一項實驗也有類似的發現。 參與者在壓力測試前被告知:
「你的心跳加速,是因為身體正準備好迎戰;呼吸加快,是因為大腦需要更多氧氣。」
結果,這群人不僅壓力感更小、焦慮更低,連血管都保持放鬆。 這跟一般人壓力來時血管收縮、心血管風險升高的反應完全不同。
壓力中的「催產素」,是你沒發現的保護機制
更有趣的是,研究也指出,壓力狀態下會分泌催產素, 這種荷爾蒙除了促進人際連結,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保護心血管系統,幫助血管在壓力下仍能維持放鬆。
催產素本身還具有天然的抗發炎作用, 這意味著,當我們在壓力下主動尋求幫助或連結,不只情緒變好,生理也在被保護。
助人也能對抗壓力
研究進一步發現,助人行為本身就能降低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當你在壓力之下仍願意幫助別人,反而能提升自己身心的適應力。
小結:選擇有意義的事,並相信自己扛得住壓力
所以,當你面對生活選擇時, 與其挑個輕鬆沒壓力的工作,不如選擇對你有意義的挑戰,然後相信自己撐得住。
正確看待壓力,才能進入「正向循環」:
- 正向看待壓力,心理與生理都能受益。
- 在壓力下,不論是社交或是助人,都能減少壓力的損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