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 can always get more money, but you can never get more time. ”
突破事業的不二法門,就是買回你的時間,並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物上
- 把時間當資本:想一想你的時間投資在哪裡,哪些活動會帶來未來的回報(會賺錢、會學到東西、會增進重要關係)。
- 找那 20%:做一個清單,挑出最關鍵的 20% 活動,先把精力放進去。其他 80% 可以考慮放棄或外包。
- 做流程、不要每天重新發明輪子:把固定的事情寫成步驟或模板,省下微決策的精力。
- 學會放手:外包、分配任務不是偷懶,是把注意力留給更重要的事情。
- 設時段保護深度工作:每天或每週固定幾個不被打擾的時間段,只做最重要的事。

這本書在說什麼?
《把時間買回來》(Buy Back Your Time)由SaaS創業家丹·馬特爾(Dan Martell)撰寫,他憑20年經驗創辦並出售多間公司。
《把時間買回來》他分享從事業崩盤與個人低谷中崛起的故事:曾因親力親為陷入過勞,導致身心俱疲。透過反思與實踐,他重建帝國,同時平衡旅行與家庭。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買回時間」,專注高價值事務,實現自由與成長。
怎麼說呢?核心其實很簡單:時間不是只能被管理、被消耗,我們可以像投資一樣「買回來」——把時間投在值得的事,其他的事就找人做、簡化或放棄。
這本書的核心精神
“The key is in not spending time, but in investing it.”
時間不是消耗品,而是資本。
馬特爾強調:「雇人不是為擴張,而是贖回你的時間。」許多人忽略80/20法則—20%任務產生80%成果—而浪費在低產瑣務。
以前我常覺得「很努力很忙」,但成果不見得成正比。
書裡把很多抽象的效率話題變成實際可做的動作,比如列出哪些事是高回報、哪些可以外包,讓我不再只是嘴上說「要有效率」,而是真的開始把時間換成更有價值的事情。
為什麼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The little-known secret to reaching the next stage of your business is spending your time on the things you’re great at, you love doing, and that create the most value.”
想像每天追逐截止期限,卻感覺空虛?
這本書改變遊戲規則:不只管理時間,而是贖回它—外包低端,放大優勢,避免燒盡。
無論新手或資深,《把時間買回來》它就是一幅藍圖,讓你從受害者變投資者,永遠重塑時間觀。
我只是社畜,『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不是應該給老闆看的嗎? 現在看是不是太早了?
我部分同意,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讀讀看這本書。
即使你是上班族,覺得這書適合老闆,讀來太早—我懂,但每個人都該讀。
你無需領導團隊,也能設計完美一週,組織每15分鐘生活。
縱使無員工取代任務,或買回率不高,仍可套用概念審視公司制度。
大公司痛點多,卻實踐買回原則,否則怎成百億帝國?新視角看工作,帶來啟發與新鮮感。我看了Davenport & Kirby (2016) 之後,我贊成裡面的觀點,新世代AI助理提升生產力,適用所有人。
兩種創業者的對比
“Don't hire to grow your business. Hire to buy back your time.”
不買回時間會如何?書中案例讓我歸納兩種路徑。
約翰,軟體創辦人,親辦一切,從開發到客服,只為省錢。結果碎務壓身,無暇創新,熱情消磨,公司停滯—典型燒盡:忙碌換空虛。
艾蜜莉,同領域創業,早辨價值,外包報表與社交,用工具自動化。她深耕策略,不僅健身探險,事業還倍增—買回時間者:成功伴活力。 這對比震撼:約翰執細節崩潰;艾蜜莉委外優化,雙贏。
我又去看了Kost et al. (2024) ,裡面指出,外包人員的歸屬感直接影響工作績效,從而支持委外策略的有效管理。
這點我倒是在自己家公司看到很明顯的例子。
判斷任務價值的框架
“The best way to grow a business is to buy back your time. Hire others to do the repetitive low-value stuff, so you can spend more time doing what matters most.”
哪些任務值得買回?
馬特爾的「DRIP矩陣」,以能量(X軸)與價值(Y軸)分四區:
- Delegate(委託):低價值耗能,如檔管,速交他人—例行政助理處理發票。
- Replace(取代):重要但可移,如銷售跟進,漸找專家,避免過勞。
- Invest(投資):無即時回報但長遠益,如閱讀關係網,滋養動力。
- Produce(生產):高價值充能核心,如產品迭代,多數時間在此。
計算買回率的公式
“Buyback Principle: Don't hire to grow your business. Hire to buy back your time.”
買回值不值?馬特爾的「買回率」(Buyback Rate)量化:
時薪 = 稅後年收 ÷ 2000小時(例100萬 ÷ 2000 = 500元/小時)。 買回率 = 時薪 ÷ 4 = 125元/小時。
低於此,外包值得。
應用:若週4小時家務成本低於125元,請家政幫手;帳務外包會計。
若猶豫,馬特爾說:「不外包才自私」,因阻礙他人機會。Bloom et al. (2024) 的研究支持遠距外包提升生產力。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80% done by someone else is 100% freaking awesome.”
作為2年內容創作者,我最煩委外,我喜歡什麼都自己來—怕亂花錢。
馬特爾的「取代階梯」(Replacement Ladder)解答,五階漸進,從行政到領導。
我從書中案例(如電商外包訂單、軟體聘銷售),練習假設如果是自媒體(YT + podcast)要組建團隊。
- 行政(Admin):聘助手處理留言、資料,讓我專創作。
- 交付(Delivery):委外剪輯、字幕,提升品質。我現在此階,外包70%,剩30%錄音素材需轉移。
- 行銷(Marketing):專家分析數據、曝光流量。
- 銷售(Sales):協調贊助、課程銷售。
- 領導(Leadership):團隊監督願景,讓事業自轉。
雖然我遠遠做不到這件事,但是我只少已經開始認知到,打造一個事業,我需要的願景
時間,就是你的無價資產
“Time is the only asset that no one can create more of.”
《把時間買回來》不只是書,也是一個讓我從個體轉換為團隊的機會,教你系統性的贖回低端任務的時間,專注高峰、有高價值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生產』。
馬特爾提醒:「時間是唯一不可製造的資源,你要像是管理資本一樣好好管理。」
我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專注愛做的事,其他的放手就好。
我想跟每一個對想改變的人分享的是,這書給的最大啟發—欲成大業,先做大夢,我們可以追求的,就是 『高品質生活』。
一天的人生,其實就是時間換錢、錢換時間、錢換錢的複合體
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用12小時的時間去換回金錢,然後用4個小時的時間試著發揮金錢最大的價值,也就是學習怎麼把時間買回來。
投資,就是幫助自己交換的利器
從金錢換金錢開始,同時希望可以用金錢買取更多的時間。
我們想要用時間換取金錢,但對於客戶、使用者來說,我們是在利用我們的時間,去節省對方的時間,而這,就是一種整體的進步。
你是怎麼想的呢?
你有什麼樣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同時我整理了一些可以延伸閱讀的素材,你不用自己讀,這就是你善用AI總結的時候。
最後總結幾個容易上手的重點:
- 把時間當資本:想一想你的時間投資在哪裡,哪些活動會帶來未來的回報(會賺錢、會學到東西、會增進重要關係)。
- 找那 20%:做一個清單,挑出最關鍵的 20% 活動,先把精力放進去。其他 80% 可以考慮放棄或外包。
- 做流程、不要每天重新發明輪子:把固定的事情寫成步驟或模板,省下微決策的精力。
- 學會放手:外包、分配任務不是偷懶,是把注意力留給更重要的事情。
- 設時段保護深度工作:每天或每週固定幾個不被打擾的時間段,只做最重要的事。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
參考文獻
- Lacity, M.C., Willcocks, L.P. (2018).
“Robotic Process and Cognitive Automation: The Next Phase.” MIS Quarterly Executive, 17(1), 1–14.
— 探討RPA與認知自動化對企業效率的實證影響,有助說明自動化工具如何重構外包流程. - Davenport, T.H., Kirby, J. (2016).
“Beyond Automation: Strategies for Remaining Gainfully Employed in an Era of Very Smart Machin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 引述AI虛擬助理提升生產力與決策支援之策略,支撐虛擬助理效益論點. - Kost, D., Forrest, E., Dunkle, D. (2024).
“Gig Economy Workers’ Perceived Insider Status and Job Performa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1159022.
— 分析外包人員歸屬感對工作績效之影響,可用於說明外包品質管理與團隊協作. - Bloom, N., Liang, J., Roberts, J., Ying, Z.J. (2024).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9(1), 165–218.
— 討論混合遠距工作模式對員工留任及生產力影響,支撐遠距/外包結合策略. - Tarafdar, M., Roy, R., & Kushwaha, T. (2023).
“The Role of Virtual Assistants in SM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61(4), 1023–1045.
— 研究中小企業採用虛擬助理進行數位轉型的實證成果,可補強對中小企業讀者的應用建議。 - Brynjolfsson, E., Rock, D., Syverson, C. (2024).
“The Productivity J-Curve: How Intangibles Complement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4385.
— 提供技術採用(如自動化、外包工具)與生產力增長之動態分析,支持80/20及高價值聚焦論述。 - Müller, V.C., Bostrom, N. (2022).
“Future Progres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Survey of Expert Opini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AI, 555–572.
— 彙整AI未來進展與應用,強化文章AI助理與自動化趨勢前瞻性。 - Sahaym, A., Nicholson, C.Y., & Krishna, A. (2009).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Decision Sciences, 40(1), 63–85.
— 綜合流程外包理論,為買回循環中「轉移」步驟提供學術根據。 - Choudhury, P., Foroughi, C., Larson, B.Z. (2021).
“Work‐from‐Anywhere: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ographic Flexi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2(4), 655–683.
— 支持混合遠距工作與外包結合策略的生產力優勢分析。 - Huang, G., Wellman, N., Ashford, S.J., Lee, C., Wang, L. (2017).
“Deconstructing Virtuality: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 Dispersion, Electronic Dependence, Dynamic Structure, and National Diversity on Team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28(2), 307–324.
— 闡明虛擬/外包團隊在創新產出與協作效率上的優勢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