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濾鏡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怎麼看? 當然,非青少年也適用。

青少年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情緒調節能力不足
心理健康議題近來受到廣泛討論,校園提倡心理不適假、免費心理諮商等,相信大家耳熟能詳。而這篇文章想討論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為什麼是青少年啊?各年齡層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議題吧?社會新鮮人有職場的壓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也是壓力、甚至老年也有「下流老人」的議題也?青少年的壓力特別重要嗎? 而且....圖片說「網路與社群媒體影響,容易產生焦慮、比較、疏離感」,但每個人用社群媒體或多或少都有類似情緒吧?
圖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展成熟,相對缺乏情緒調節能力。因此容易演變至需要專業救助的情況。
中華文化濾鏡下如何看待青少年焦慮?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發達,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同儕、外在影響產生「比較」的壓力,然而主要原因為缺乏自我意識,也就是「認識自己」的能力
藉中華文化,作者練習認識自己一段時間,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如果看到網路上別人光鮮亮麗的事物而羨慕時,反倒會認為「自己也不差,為什麼要羨慕別人?」「自己也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說不定別人也在羨慕我也!」
如果不覺得自己很糟 自然不會因為別人的光鮮亮麗而焦慮了
為什麼啊?因為兩個人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試想一下 我們會拿烏龜和老鷹比較誰比較厲害、比較優秀嗎?
試試看,下次因為網路社群媒體上的人事物,忍不住羨慕、焦慮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吧? 我為甚麼要羨慕他?」
(題外話,作者現在已經不太會因網路上他人光鮮亮麗而羨慕或焦慮的說。
本文僅分享多元想法,並非專業醫療。如有需求請即早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