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時,我沒有像大部分同學一樣開始找工作進入社會,而是給自己數年時間畫漫畫,投稿出版社。為了讓自己進步快些,我除了努力精進畫技,也報名相關課程學習,和身邊有相似志趣的朋友們互相交換著建議——
尤其在創作頻頻碰壁、成果難以如預期時,更會忍不住向身邊親友討教:「你覺得我的作品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
畫技不好,就去勤練畫技;分鏡不順,就研究分鏡;角色平淡,就分析別人的角色塑造……
原本應該是能讓自己愈來愈進步的好習慣,但到後來,卻出現了彼此矛盾的聲音,有些還過於抽象,甚至有人說:「可能是你線條太粗了吧?」或「可以試試像吉伊卡哇那種類型,簡單又好賣。」(我畫的是人物為主的劇情漫畫)
漸漸地,我開始在這些名為建議的沼澤中沈沒了。
「我不是都聽大家說的了嗎?也努力改進了缺點。但為何還是沒有成功?」
進步對我而言,已經從「原來這裡還能改善」變成「到底還要改多少……?」的疲憊與焦慮。
之後以焦慮為火種,內心燃起一股憤怒的情緒。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需要那些建議,只是單純運氣不好罷了。
畢竟創作圈那麼大,各種風格的人都有,有人走可愛路線、有人擅長細緻畫風,也有人畫得非常前衛抽象——每種風格都有人喜歡,也都有人買單。為什麼就只有我不行?為什麼非得要我改變自己?
我甚至開始拒絕學習,看到別人闖出名堂也心裡帶刺地覺得「那是他運氣好」。畢竟我從未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
但那樣的我,其實只是用酸葡萄心態在捍衛自己的自卑。
後來轉換跑道後,狀況穩定了些。沒有再針對畫技進修,而是改成學習經營及行銷方式。
我開始研究自己的作品能做成怎樣的商品。從簡單入門的明信片、貼紙,到馬克杯、胸章、吊飾……。有些品項是我真的喜歡、有靈感才做;但也有部分,是因為親友或粉絲熱情建議「現在這個很流行,一定會大賣!」我才跟風製作。
有時候,運氣好,剛好賣得不錯,便會很感激對方建議;但更多時候,花了錢、花了時間,結果銷量平平,甚至囤了一堆庫存。這種時候,內心難免會暗暗責怪那位當初給建議的朋友。
雖然理智上知道,決定接受建議的是我自己,可當初那份「是別人建議的、不是我自己要做的」的心態,還是很難平息。畢竟對方只出一張嘴,最後承擔印刷費和庫存壓力的都是自己。
到後面,面對親友的建議,甚至都有點創傷壓力症候群了。
即使親友是真的熱心想幫忙,也可能他確實看到某品項的熱賣,但我表面上虛心接納,內心還是會暗暗想:「要是失敗了怎麼辦?你要賠我錢嗎?」
若是給建議的親友知道我的內心話,肯定也是覺得委屈吧。
這種內心總帶著憤怒和不甘的情況,直到我接觸身心靈以及真正專業的品牌經營手段後,才終於能慢慢面對,並理性溫柔地分析當時我到底處於什麼情況。
其實,當時我只是太不了解自己了。
創作的方向不夠清晰,自身優勢也沒梳理清楚,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創作狀態。每次失敗後,就急著尋求解方、找人指點,期望找到一個成功的萬靈藥——結果反而變成病急亂投醫,甚至搞砸了原本還不錯的節奏。
給建議的親友們,相信大部分還是出於好意的。只是就現實層面來看,多數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我的狀況,也並非專業的市場調查人員或行銷好手。聽他們建議,大概就跟自己生病了卻不看醫生,只聽街坊鄰居的偏方治療,可能運氣好有效,運氣不好沒效還可能加重病情。
除了不夠了解自己外,我對自己做的決定信心也不足。不相信自己做的決定是好的,也害怕自己做錯決定,於是不知不覺中,將主導權交到別人手上。甚至成為失敗後自己能怪罪的一個理由。
現在的我,正在學習重新認識自己,也不再過度依賴外界評價。即使需要建議,也會嘗試尋找更專業的資源。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決定!
當然,依舊會收到種種建議、也還是會焦慮是否要遵從。但我已經不再那麼容易被推著走,而是開始能靜下心問問自己:
「這個建議,是我真心覺得需要的嗎?」
「它是否符合我的方向與節奏?」
「對方給這建議是基於他對市場的認識?還是口嗨?」
若是自己聽了也認為不錯的建議,嘗試自然沒問題。若不符合自己的方向,也可以用委婉堅定的態度告知對方「謝謝你的建議,但我還有自己的考量。」
能清晰明瞭地為自己做決定後,我發現自己也慢慢從原先的委屈和不甘中,長出小小的自信心。即使做錯決定,也能更有勇氣擔起責任,虛心學習。
若自己想搭橋,就無須聽從鋪路人的建議;知道自己想去北方,即使聽到別人說南方比較好,也可以更有覺悟地前往想去的目標。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想去的方向,面對他人指點,便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五里霧之中。
未來我想必還是會不時聽到各種建議,但我會學著靜下心來,仔細分辨哪些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養分,哪些只是可隨他而去的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