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在發表作品後,忍不住點進其他創作者的頁面,悄悄比較彼此的粉絲數、按讚數,甚至畫風與構圖嗎?
我曾經長期活在這樣的狀態裡。
最早,是小時候聽見大人說:「怎麼不像某某小孩那樣懂事、外向。」 當時的我還不太會表達,但那股委屈感像氣泡一樣悶在心裡,久久不散。彷彿不像別的小孩一樣的話,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後來我在繪畫上展現一些才能,才終於在被比較中找到喘息的空間。 但也自此開始養成習慣,悄悄與同類人比較:
「我的構圖比他好。」 「他的線條沒有我乾淨。」
找到自己優勢的瞬間,就像獲得一口微小的甜。 可若是技術相近,對方卻擁有遠勝我的粉絲數,那股落差感立刻轉為嫉妒、不甘心與自我懷疑。
尤其當我也付出努力,也曾得過獎,也有支持者,卻始終得不到預期中的關注時,那種「為什麼不是我?」的感覺更強烈。
某年,我在創作比賽中得獎,原以為會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然而換來的卻只是短暫曝光。 而其他一同獲獎的創作者卻比我發展得更順利,開始連載、持續發光、獲得明顯比我多的粉絲,讓我陷入深深的自問:
「我到底比他們差在哪裡?」
這個問題像根針一樣反覆刺著我,我試圖用理性去找答案,但心裡始終得不到安慰。分析對方技巧、風格、配色,也嘗試學習對方的優點,但全都不順利。最後乾脆放棄,只留下一句——
「我運氣比他們差吧。」
記得有藝人說過「努力是基本」,原本挺勵志的話,當時我卻總在心裡補上一句:「命與運氣才是關鍵。」
——
直到有天,我翻著喜歡的插畫家畫冊。 突然腦中一個念頭:
「如果這張圖是我畫的,我會怎麼想?」
結果答案出乎意料:
「如果是我,可能不能接受線條沒畫清楚。」
「這裡的上色,我會表現更多層次吧。」
雖然這麼說,但我心裡很清楚,不是這位插畫家畫得不好,那是他的風格——他不是我。
那不是我習慣的節奏、線條、光影與情感。 即使學得來,也不會是我的聲音。
那一瞬間,那股盤旋在心底的烏雲,彷彿破了一個口,透進一縷光。
我逐漸發現,那些我拿來比較的創作者,大多是擅長曝光、經營社群、積極參加活動的。 我試著設想:如果我過上他們的生活會怎麼樣?
日更、直播、頻繁曝光、持續自我行銷…… 我確實也曾努力過。但那樣的日子我試過,沒多久就讓我幾乎喘不過氣。
我終於明白:
「原來,我不是真的想贏過他們,想變成他們的模樣。 只是以為那樣才能證明自己夠好。」
——
奧修禪卡裡有張塔羅牌叫《比較》。 畫著一棵樹與一根竹子。 一個粗壯,一個細長。
含義很簡單:世上的一切都是被需要的,沒有人是較優越的,也沒人比較低劣。就像一根竹子不會去嫉妒樹長得長得比它粗壯,樹也不會去跟竹子比較誰比較抗風。
它們都很好,但彼此無法比較。
我慢慢明白——
如果是不同的種子,就會長成不同的形狀。 這個世界的多樣與美好,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並存。
或許在不明白自身價值時,我們可以參考他人,模仿自己偶像的樣子和行為。
但最終,我們都得明白自己是不同的個體。
「比較」本身或許沒有錯,錯的是忘了——我們原本就不一樣。
現在的我,還是會比較。 但已慢慢學會相對健康的方式:
我會欣賞別人、參考別人,甚至嘗試對方的做法。
但當我發現那條路不對勁,我也會停下來,重新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還是我只是以為我應該要那樣?」
比較,不該讓我變成別人。 它只是時時提醒我——
回來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