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註:本文以新北為例,但其實全國都一樣。
近日各縣市校長會議陸續召開,局處長難免要秀一下「政績」,但這張看起來洋洋灑灑的成績單,如果用「影響力邏輯」來看,其實只是一系列「產出」的清單。
在企業的觀點,這些第幾、多少,都是「投入」人力物力,以及進行許多「任務與活動」的「產出」而已,企業要看的是,有沒有帶來實質的「改變」與「影響」。
如果一個CEO只是為公司拿了很多獎、得了很多第一,結果並沒有帶來實質的獲益,這種CEO會馬上走路。
比起企業,教育更注重實質的改變,家長問到學校的績效,校長如果只談我們投入多少經費、拿了多少第一,家長最後還是要問:那我小孩的學習有比較快樂嗎?
這張成績單比較可惜的是,所有的「產出」都是為了來證成圖表中間斗大的標題:「以學生為中心」、「為幸福而教」,所以最後應突出的重點應該是:因此現在有多少學生覺得自己是「中心」?師生的「幸福指數」成長多少?這才是這些「產出」的終極目的!
教育如果只是競逐「產出」,學校會變競技場,過度「產出」也有違永續,世界還是無止盡地內耗。
談永續一定要談影響力,第一名有影響力、最後一名也會有影響力。注重影響力,我們就會更看重團隊的每一分心力,珍惜師生的每一分努力。
比賽得獎不是終點,更不是結果;實質的改變與影響,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