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邀請你做一個想像練習—— 如果有一天,你乘坐時光機跨越回到了未來,參加的是「自己的喪禮」,你希望你的墓誌銘上寫著什麼?
也許有的人希望的是:「一個改變他人生命、點燃熱情的人。」 或是:「活得真實,愛得深刻,給得富足。」 又或者,只有簡單的一句:「他,走過了數十個寒暑,卻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
Apple的創辦人,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偉大企業家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曾有過一段名言:「每天照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做今天打算做的事嗎?」,Jobs在有限的56年生命中,帶領蘋果公司,用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創造一個又一個充滿美學、創意又引領時代的產品,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世界。直到現在,我們每天仍能手邊、桌上看到他的印記。
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格蕾塔)因對氣候變遷焦慮,15歲開始罷課抗議政客的不做為。一開始只有孤身一人,很快地吸引媒體關注,並激起全球學生共鳴,發展成遍及全球的 Fridays for Future 運動。Greta 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她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挑戰全球領袖,一句「How dare you....」激發了全球青年的環保意識。她同時也被《時代雜誌》選為 2019年「年度風雲人物」,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只有16歲。你很難想像這個稚嫩臉龐的瘦小女孩,透過她的勇氣與良知,喚醒了世人對氣候危機的關注與行動。
你呢?現在努力的方向,是你真心想走的路嗎?還是只為了活出社會認同、別人期待的模樣呢?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想要走出什麼樣的風景與感動呢?
這集,我們來談談「使命感」——讓人生不再只是碎片式的大拼盤,而能匯聚生命能量、展放光芒的主心骨。
什麼是使命感?與意義與價值觀有何不同?
「意義」是我們感受到活著值得的原因,「價值觀」是意義的核心,是我們所重視的、做出選擇的內在依據。「使命感」則是一個大哉問——你想留給世界的是什麼?你活著,是想完成什麼?「使命感」更像是你這一生的召喚: 它不一定受限為做某種職業或扮演某個角色,也不必然需要懷抱偉大夢想,而是一種——「這就是我要去完成的」的確信與篤定。
分享我身邊的兩個案例。我的母親還在年幼時,外公急症過世,外婆改嫁,被迫送給他人做養女,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小學畢業後,就到紡織工廠工作。成年後,嫁給一個大她十多歲的退伍軍人,就是我的父親。父親在一次車禍後身體出現狀況,在我們三兄弟未成年時就因病離世,母親一個人打三份工,支撐起了這個家,雖然身處困境,她依然咬牙堅持,只因懷抱一個信念:「我要保持家庭的完整,不要孩子面臨如我兒時一樣的苦難;我沒有機會讀書,但要讓孩子都能大學畢業、做個有用的人」。我感佩我的母親,用她的一雙手給了我人生的起點。母親面對困難的韌性與對家庭的強烈責任感,深遠的影響了我的價值觀。
我有位朋友,非常聰明,過去是金融領域的專家,替高端客戶做財務與投資規劃,經手非常大的數字,妥妥的人生勝利組。只因感悟到生命不該只關注數字的變化,還可以對世界有不一樣的貢獻。後來,離開了金飯碗,他現在是我的同行,一名很受歡迎的培訓師,總是帶著積極心態與充沛能量,分享他的經驗與知識,助人成長、實踐理想。也許前後收入有著顯著落差,但意義感與富足感差別也很大。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上述兩個身體的真實故事,不像Jobs或Greta,既不是名人,也沒有巨大的影響力,在我的心目中,份量卻是一樣。原因無他,只因他們都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都在實踐人生的使命,都在展示生而為人的獨特價值。
使命感可能是:
- 好好陪伴家人成長;
- 為某個議題發聲盡力;
- 投入一件真心熱愛的事物;
- 讓身邊的人因你而變得更好。
它不是「別人看起來很重要的事」,而是「你心中感到重要的事」。
沒有使命感的人生,像什麼?
你有沒有過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每天都很忙,事情排滿、行程塞滿,但內心依然空虛?也許經歷了許多風景,也完成了很多目標,卻依舊茫然——終究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沒有使命感的人生,像置身一場長途旅行,過程中不斷地換車、轉站、前行,走過一個又一個城市,見到一個又一個乘客。沒有目的地,只是無休止的走著,但我們心中明白,總有一天會停止…
這是當代人的困境,但這又是怎麼發生的?
從小,成長環境不一定重視或鼓勵我們探索意義。父母在意成績或學校重視服從,但少有機會思考「我重視什麼」、「我為何而活」。
長大後,社會對成功定義過於狹窄,推崇名利與外在成就,讓人活在比較與焦慮中。多數人被生存壓力與現實環境壓得喘不過氣,沒有心力去思考更高層次的「意義問題」。也許,我們過去曾有夢想,但現實挫折造成自我懷疑進而退縮;於是,在命運一次次重擊後,逐漸忘卻了心中的渴望。
當下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我們被社群媒體、新聞、AI演算法餵養太多他人的美麗故事與誘導觀點,卻未曾靜下來傾聽自己;總在模仿、比較,卻沒有真正問自己:「我真的想走的,是哪條路?」。倘若身邊沒有人生榜樣可以借鑒,或是缺少深度對話的契機與對象,自然而然地就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也許你會想,活著這麼累幹嘛!輕鬆自在過一生不是挺好;想這麼多幹嘛!大家不也是這麼過日子的嗎?
在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中,佛陀對弟子有一段分享:「大海中,有一隻瞎龜百年浮出水面一次,海中有一浮木,木中有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瞎龜百年一浮,恰好其頭穿孔而出,此事難也!得人身者,亦復如是。」
不論你是否有信仰,是否相信輪迴,生而為人,有緣來此世間一趟,如此難得。我相信,一切努力,不僅是為了一時歡快,更為了在身前帶來價值、身後留下足跡;有了使命,這趟旅程,方能活的無悔,活的快意,活的明白。
如何發掘使命感
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的使命感是什麼?如果早知道我還會困惑嗎?」的確,如上所述,這是現代人的困境,太多的拉扯,太多的吸引,太多的阻礙,讓我們難以分辨、無所適從。以下分享5P模型,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探尋的線索:
1. Pain(痛點):你曾深刻經歷過什麼痛苦?你想改變什麼?
很多人的使命來自「曾經受過的傷痛」或「不願某種痛苦再發生」。例:曾受到職場中性別歧視,立志要推動性別平權;曾經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孩子早逝,決定全力倡議醫療改革並關注弱勢家庭。如同我的母親,因為自己早年受的苦難,不願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決心守護家庭。
2. Passion(熱情):你對什麼特別有熱情或能量?
使命感往往與熱情相伴,因為「你愛的事」能帶來持久動力。例如:喜歡寫作的文學家,可能透過筆觸表達觀點、描繪夢想。如J.K. Rowling用奇幻的魔法世界,給現實世界帶來了驚喜與感動。喜歡創作的音樂人,可能透過歌詞傳遞美感、譜寫意境。如方文山,巧妙結合中國風的歌詞與現代感的音樂,讓東方美學與文字詩意走進流行文化。如果聽眾對如何發掘熱情感到好奇,也可以回頭聽聽我們第11集。
3. Power(天賦):你擁有什麼天生的優勢?做什麼事比別人更順手?
使命不僅是「想做什麼」,也包含「能做什麼」。擅於表達的人,適合成為教育者或倡導者,去影響或感染他人;具有強烈洞察力的人,適合成為企業家或政治人物,帶動變革或引領趨勢。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安,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對電影有著絕對的熱愛,長達6年苦無機會,只能在家擔任家庭主夫,由妻子賺錢養家,依然沒有放棄。除了熱情,他還具備獨特的視角,對人性與內在情感,以及跨文化衝突有著的深刻理解,且能巧妙又細膩的用鏡頭呈現出來。李安曾說:「我拍電影,是為了理解自己,也理解世界。」他希望用電影穿透人性與文化界線,讓世界彼此理解、讓人與自己和解。如果聽眾對於如何發掘天賦感興趣,也可以參考第12集的內容。
4. People(對象):你最想服務或幫助的對象是誰?
人是群居動物,在世間扮演者多重角色。因此,使命感通常指向某一群體,來自你對他們的連結與責任。舉例:我的角色之一是個父親,我希望給孩子健康有愛的成長環境,希望活出自己進而成為他們的榜樣。另一個角色是教練,我願意陪伴學員自我反思、突破界限、成就理想。現在我還是個Podcaster,希望透過頻道,與聽眾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同行,共同學習與成長,體驗並分享幸福。
5. Principle(信念):你內心最在乎的價值或原則是什麼?
使命感必定與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緊密連結。如果你相信公平,你不可能成為一個損人利己的企業家,只為累積大量財富;如果你在意與人連結,你不可能成為深思獨居的哲學家,只浸泡在深邃的內在世界;價值觀是人最在意的,也是重大決定背後的依據,因此人生使命的選擇,必然與價值觀高度契合,這樣才能走的穩健、自在且滿足。
Steve Jobs有一段話很發人深省:「你無法預先把人生點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必然會連結在一起。」
天才如他,都無法立即找到答案。使命,不是考卷,考完當下立馬就知道答案。它是我們願意活著去尋找、去實踐、去體驗,覺知過程中的點滴,用心去感受與反思,如同擦拭模糊的玻璃,一次一次,就會愈發清晰與通透。
結尾:使命感,人生電影的片名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人生的大哉問——使命感的探索:
- 使命感,是人生的召喚,是這一生想留下的足跡
- 它與意義、價值觀緊密相關,是意義的延伸,是價值的落實
- 沒有使命感的人生,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內在動力
- 運用5P模型,讓我們能從中找到探尋使命的線索
🎯 本週實踐行動:找個安靜的時刻,回答以下問題:
- 如果你離開世界,你希望被人們記住的是什麼?
- 哪一群人會讓你特別有感?哪些人你特別在意?你希望誰的生命,因為你而不同?
- 有沒有什麼苦難經驗,讓你覺得「這不能白受」?或是你發心別人不要經歷同樣的事嗎?
使命感不必宏大,更不必完美,而是「熱情所在或天賦所及的領域,因你而有所不同」。當覺察自己「被需要」、「有價值」的當下——也常指向「你為什麼而活著」。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歡迎分享給一位對生命困惑或無感的身邊人。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