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正在改變各行各業,教育當然也不例外。老師能夠運用 AI 來備課、處理行政工作,省下大量時間。但這只是第一層的應用。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把 AI 帶進課堂,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一個有同理心的老師,若沒有環境上的限制,就應該善用 AI。因為學生在適齡階段透過 AI 進行自學,不只可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探索更重要的真實技能──像是情緒管理(SEL)、跨領域探究與生涯探索。更不用說,Google for Education 已經開放 AI 使用的年齡限制,這樣的契機正逐步展開。

為什麼要讓學生用 AI?

AI 所帶來的,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新的學習力。
1. 自信心提升:學生能親手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我做得到」的力量。這是一種被賦能(empowerment),他們擁有主導權。
2. 參與度提高:在 AI 的陪伴下,學生不再害怕發問。他們能決定互動模式,主動探索未知,得到個人化的支持。
3. 跨領域學習自然發生:AI 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牆。
- 科學與寫作、藝術與數學,都能在 AI 的引導下自然連結。
- 學生因此理解「真實世界中的知識如何協同運作」,而不是被拆分成課本上的孤立章節。
換句話說,AI 能幫助學生聚焦在「思維模式」的建構與重構,而不只是知識的堆疊。
AI 不是教育的完整解方

然而,AI 再厲害,也無法取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像是 SEL(社會情緒學習)、人際溝通、心靈健康與歸屬感、品格──這些都需要透過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培養。
在這裡,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連結,才是不可被取代的。教育工作者與主要照顧者,能夠共同營造一個有歸屬感、有支持的學習環境。
AI 來了,老師的價值更清晰了。
老師不是會走路的教學影片
在 AI 時代,老師的身份變得更加多元:
- AI 融入教學的設計師
- 學伴與嚮導
- 教練與支持者

老師不是「會走路的教學影片」,而是能結合專業與溫度,帶領學生成長的人。
教育是一份值得尊敬的志業,在 AI 的輔助下,它不會被稀釋,反而會更凸顯老師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