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長大的真相,是你再也不能隨心所欲。」
學生時期的「獨立」
「那時候的我,以為自己已經跟大人沒什麼不同。」
大學四年,我靠著家教、補習班兼職,加上打工,賺到足以支付生活費的錢。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我申請了學貸,連學費也自己扛下來。於是,我常常很驕傲地說:
「我沒有跟家裡拿過錢,我完全靠自己生活。」
除了打工,我還是吉他社社長、系學會總務長,平常要排課、辦活動、拉贊助。課餘時間,我也在實驗室裡學習儀器操作。那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比很多同齡人更懂責任、更早體驗「職場模式」。
但當我真正踏入社會、開始第一份工作時,才意識到——學生時期的「獨立」,其實還有一層「保護罩」。
學生思維:自以為很能幹
「錯誤成本很低,所以我以為自己準備好了。」
我還記得剛開始家教時,手裡拿著第一份薪水的感覺。那是一種真實的成就感,覺得自己已經和大人沒什麼差別了。
在社團時,雖然每次活動籌備都搞得焦頭爛額,但最後看著大家開心參與,內心就覺得:
「原來我也能帶領團隊,這就是大人的世界吧!」
那時候的我,真的相信自己已經很獨立,因為錢自己賺、學費自己扛、活動自己辦。但我沒有發現,那些「獨立」,其實還有一個隱形的緩衝區。
最大的差別在於:
- 賺不夠?大不了少吃一頓宵夜。
- 活動搞砸?頂多被吐槽,下次再改進。
- 考試失利?最壞就是重修一門課。
人生還是有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
學生時期的錯誤,通常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那時候的我,生活雖然緊繃,但其實還是活在一個「低風險的保護罩」裡。
出社會:保護罩一瞬間消失
「第一次意識到:錯誤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承擔。」
直到我正式工作,才真的感受到「獨立」的重量。
第一份工作在公部門實驗室。和以前做家教不同,這裡的錯誤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小挫折,而是會牽動整個團隊、甚至外部的信任。
我第一次獨立操作 LC-MS/MS 時,因為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沒注意到,整批樣品分析被迫延誤。主管沒有大聲責備,但語氣裡的嚴肅,讓我清楚意識到:
這已經不是大學裡「報告晚交」就能補救,而是關係到全國檢測進度,甚至是食品安全。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
- 學生時代的錯誤成本:一門課重修。
- 職場上的錯誤成本:一個專案延宕、團隊心血白費、同事信任流失。
這份壓力,和金錢的重量一樣,都是現實狠狠丟到我面前的。
錢的重量,變成責任
「以前,錢是自由;現在,錢是責任。」
學生時期,錢只是養活自己,賺多少就花多少。就算月底口袋見底,大不了少吃一頓宵夜,日子還是過得去。
但出社會後,薪水突然變得沉甸甸:
要扣勞健保、要存緊急預備金、要繳房租或保險,甚至還得開始思考未來——結婚要買房、生小孩要養育費。
以前的我覺得:錢就是自由,可以換來想要的生活。
現在的我才知道:錢背後綁著責任,它決定了你能不能「選擇」、能不能「任性」。
學生 vs 職場思維的落差
「從完成任務,到承擔責任。」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鮮人出社會會覺得挫敗。
學生時期,我們多半只要把「別人安排好的事」完成就行了——把課讀好、把報告交出來、把活動弄完。失敗了,也有重來的空間。
但社會不一樣。沒有人會替你安排「課程表」,反而要你自己找出問題,還要給出解方。
學生思維是:「把交代的事完成就好」。
職場思維是:「你要對結果負責」。
這中間的差異,就是新鮮人最難跨過的那一道門。
後悔與反思:那段日子其實很奢侈
「當時以為很苦,其實是最奢侈的自由。」
有時候,我甚至會後悔——學生時期,為什麼沒有多玩一點?
因為那時候不想上課還可以翹課,不想打工可以換一份。
但現在,不想上班還是要上班,不想加班還是得硬著頭皮做。
長大後的自由,不是「想不想做」的自由,而是「必須做」的責任。
那時候以為很苦的學生生活,其實是人生裡最奢侈的一段日子。
但我也感謝那段「保護罩」的經歷。 因為家教、社團、學貸,讓我至少提前練習了責任感、合作和時間管理。只是那時候的我,還不懂「練習場」和「戰場」的差別。
留給現在的你
「學生時期是練習場,職場才是真正的戰場。」
如果你還在學生階段,不要小看那些打工、社團、實習,它們真的會成為未來的養分。
但同時,也要知道:那還只是練習場。等你踏出校門,才是正式的戰場。
而如果你已經在職場掙扎了,那麼不妨問自己:
👉 學生時期的「保護罩」讓你以為自己準備好了嗎?
👉 當保護罩消失後,你願意怎麼調整?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學生時期的你,認為自己已經很獨立的一件事是什麼?
是第一次領打工薪水?第一次辦活動?還是第一次完全靠自己生活?
留言跟大家分享吧,讓更多人知道新鮮人的他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