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首。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卦辭:
至哉坤元!萬勿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本章開始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彖傳短短七十六個字描寫坤卦卦辭,真的是不簡單,也意義深遠。在繫辭傳裡提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坤乃地道。因此與乾和稱天地兩道,萬物是人道,統稱天地人三道,所以一個人必須具備三道之才方為人上人之天取才者。天地取才擁有四德之行為。失去四德必先迷失自己,後有四德必有朋邦助己。是謂吉凶之兆。
坤道乘載順應乾道而運行,乾為陽,坤為陰,乾為日,坤為月,天地陰陽交錯相輔相成,萬物生成。這就是宇宙運行,萬物而行。坤道包容天道發展事物無邊廣大無窮無盡,仍然固守正道。有的時候會迷失方向,最後又回到原來的方位。聖人就是這樣修業進德的。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說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坤道如大地乘載萬物生,依序著乾道而行,也就是說大地循著天道而運作,然後萬物生生不息。同時也展現出大地與天的陰陽協調,配合著四時的運作,方位的的法則,這是說明一個人的德行產生的方式,若想要養成好的德行必須擁有好的地域及朋友的幫助,氣場的調節讓身心相符,順應著天地的結合乘載著一個人的美德。如陽光普照大地,大地豢養生靈,春夏秋冬的時節沒有停息,一個人的四德養成不會因為季節的改變,地勢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反而是隨著地勢順應出更堅強的德行讓眾生依據,如沐春風,陽光環繞,月光皎柔一樣的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