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是女主角的名字。這本書圍繞她在決定步入婚姻前的一系列反思展開,看似平淡,卻不斷引發我對「自我」與「關係」之間拉扯的思考。
婚姻與承諾:是不是只有婚姻才能代表愛與責任?
女主角並不是在一開始談戀愛時就考慮婚姻,而是到某個關鍵時刻才突然想起「婚姻」這個選項。這讓我忍不住問自己:難道只有婚姻,才能代表真正的承諾與責任嗎?
或許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現代人早已不再完全遵循傳統的婚嫁思維,愛情未必一定通向婚姻。反而,愛情更像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最終能否走到婚姻,只是其中一種結果,而不是唯一的結局。

在關係裡如何保持「自己」?
我常常在關係裡掙扎——不論是和伴侶、朋友,還是家人。只要關係一旦親近,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還能做「自己」。我害怕過度依賴別人,卻也不知道如何維持獨立。畢竟,我們身上總背負著許多身份:學生、女兒、妹妹、朋友、公民……但真正的問題是:哪一種「自己」能讓我感到最平靜?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答案不在於符合某個角色的期待,而是找到那個能讓我心裡安定的狀態。當我能掌握這份平靜時,我才真正感受到「成就感」。其實,周圍的人大多能接受我的掙扎,但我自己若想不通,心裡就會憋屈。這或許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不再去糾結自己「應該是誰」,而是去找到「最自在的自己」。
女性的選擇:依靠 vs. 自立
書中的女主角有過很多情史,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特別是女性,要如此依賴男人?為什麼她們不能只為自己而活?或許有人依賴是因為那樣比較輕鬆,也有人真心享受被照顧。但我很清楚自己不想走那條路。我希望自己能成為最可靠的人,為自己負責,追逐夢想,不讓外界的噪音打破內心的平靜。
然而,現實的矛盾也在這裡浮現。書中有女性角色選擇成為作家,但她的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必須依靠丈夫支持。這與現實中的許多女性處境相似:在家庭與事業間掙扎,她們的創作有種「需要男性供養」的結果。這當然是一種選擇,但我知道我想要的不是這樣的人生。我希望自己能夠真正自立,去成為那個帶領方向的人,去看見、去指引那些值得被看見的風景,並且堂堂正正地以此成就財富與名聲。
成為自己的英雄
前陣子我看到一個影片,解釋為什麼 18–25 歲的年輕人,會經歷所謂「成年黑洞」:一種混亂、徬徨、不斷試探自我的狀態。這讓我意識到,我所經歷的一切掙扎,也只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幸運的是,我已經漸漸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雖然答案需要時間,但我相信三年後我會找到。
對我而言,所謂「成為自己的英雄」,就是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 學會調整情緒,接納焦慮,讓焦慮反而成為推動力;
- 學會追求經濟獨立,哪怕它需要漫長的時間;
- 學會清楚自己要什麼,並勇敢去行動。
當然,不安還是會反覆,但我也相信這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或許這也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它並沒有告訴我「怎麼成為英雄」,卻提醒我——能成為自己的英雄,就已經足夠了。
(寫完覺得,我真的是一個很彆扭的人。但這不是好或不好,而是我開始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