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了一集 podcast,介紹到《終局思維》這本書,其中有一段在講關於「自尊心」,讓我非常有共鳴,也勾起我對職場的一些反思,因此想來分享。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你想要讓別人知道你很優秀,等於是讓別人知道操控你的方法。」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有點起雞皮疙瘩。感覺好像解開了一些我自己在職場上一直卡住的問題,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在職場上努力被看見的背後,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讓我想到一個現實中的例子。我有個朋友很渴望升遷,有一次,部門有一件沒人想做的雜事,部長就跟他說:「你做這件事,能幫助你增加自己的能見度,明年說不定有機會升遷。」
這不就正好印證了書裡這句話嗎?主管利用員工「渴望被看見」的心理,來達到操控的目的,這種例子在職場上真的很常見,我自己也遇過類似的事情。
我看過很多職涯相關的書籍、YouTube和Podcast,幾乎所有職涯教練都會強調一件事:
「找到一個能讓你發揮自己的價值的職場,才會做的快樂。」
當然這很合理,大多數人也確實是把職場當作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但問題是---什麼是「自我價值」?
在職場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把「自我價值」等同於「別人對我的評價」。因為現實就是:你的成就往往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是老闆和同事怎麼看待你所做的事情。即使你做的是同一件事,原本的老闆可能覺得你很有幫助,但換了一個老闆,他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毫無意義。
我過去也曾因為覺得自己在某間公司做的事情對公司毫無重要性,選擇轉換到另一間公司。當時我心想:「雖然工作內容差不多,但在那裡,我做的事情應該會更有價值。」
但最後我領悟到,不管你去哪間公司,這間公司都不會因為少了你就無法運作。
而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被看到」,其實只是為了滿足兩個目標:
1.自尊心
2.薪水成長
這也讓我反思,從小到大,我們似乎就習慣被別人貼標籤:
「高學歷=前途光明」
「內向安靜=人緣不好」
「獨來獨往=不合群」.....各式各樣的標籤存在於這個社會裡。
而我們自己似乎也習慣用這些標籤來定義自己,比如我們會用 「星座」、「MBTI」來告訴別人我們是怎樣的人。
進了職場後,這些標籤又更難擺脫,因為老闆和同事會利用這些標籤來操控你,而你也會不自覺地把這些標籤合理化。
比如,有些老闆會說:「這個人學歷這麼好,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你是儲備幹部,所以要比別人更有抗壓性。」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擺脫這些標籤,不再把「別人的評價」當成「自我價值」?
我曾經遇到一位同事,他以前在別家銀行當主管,來到我們公司時卻是以「約聘員工」的身份進來。這份工作的性質很像「工讀生」,同事們經常交辦給他很多大家不想做的雜事。
他自己也曾說,他以20多年的工作經歷,來到這裡做這些所謂的「低階雜事」,其實通常沒有人願意這麼做。但他卻能夠每天上班都充滿活力。
他能夠在這份工作當中做得開心,關鍵就在於---他放下了「自尊心」。因為他很清楚自己來這裡的目的,純粹只是因為別人請他來幫忙,而他真正想做的,其實是去「教書」。約聘期滿後,他也真的回去當老師了。
從他身上我領悟到一件事:
如果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一定會離開這個職場,並且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從現在這個職場中得到什麼,那麼,我就不會再用他人的評價去定義我自己的價值了。
追蹤我的IG: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