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怎麼設計?3 種常見邏輯(人物 × 主題 × 情境)
開頭(痛點 → 轉念)
很多創作者在做分類時會卡住:到底該照主題、形式,還是時間切?我常建議先放下完美主義,從 三種穩定的分類邏輯 下手:人物/主題/情境。先選主軸,再用第二維度補強,分類會更清楚、好用、能長期維護。
為什麼要先做分類(3 行重點)
- 讀者能在 3 秒內判斷「這裡有沒有我的內容」。
- 分類就是你的內容地圖,幫你建立專業形象。
- 好的分類降低後續維護成本,利於 SEO 與內鏈操作。
1️⃣ 人物導向(Reader-first)
定義:按讀者角色或身分切分(學生、上班族、創業者)。我怎麼做:先盤點 2–4 種核心讀者,為每種角色列出他們的主要需求。
範例 URL:/for-students
、/for-professionals
。
好處:讀者立刻感到「跟我有關」,轉化率高。
風險:角色可能重疊(上班族也是斜槓者)。
化解方法:以人物為主軸,用情境做子分類(例如 /for-professionals/starter-guides
)。
2️⃣ 主題導向(Topic-first)
定義:按專業主題切分(行銷、寫作、效率工具)。
我怎麼做:選出 3–5 個你要長期深耕的主題,給每個主題一行邊界說明。
範例 URL:/marketing
、/writing
。
好處:強化專業定位、利於長尾 SEO。
風險:主題太多或彼此模糊。
化解方法:主題不超過 5 個,為每個主題寫「包含/不包含」說明。
3️⃣ 情境導向(Use-case-first)
定義:按使用場景與需求難度切分(入門、進階、排雷、模板)。
我怎麼做:把同一主題依任務拆成不同情境,方便讀者按需求選擇。
範例 URL:/starter-guides
、/advanced
、/templates
。
好處:任務導向,體驗好、導流精準。
風險:如果沒有主題或人物脈絡,內容可能散。
化解方法:情境為主,主題或人物為次(例:/starter-guides/writing
)。
三種邏輯快速對照(重點)

三種邏輯快速對照(重點)
命名與結構:我常用的 5 個原則
- 單一語言、短 slug(小寫):
/writing
、/starter-guides
。 - 每個分類頁放一行「類別定義」,界定邊界。
- 每類先設 2–4 個子類,避免一次放太多。
- 分類 ≠ 標籤:分類是樹,標籤是雲。
- 設季度檢視:合併冷門類、補齊內容缺口。
混搭策略(實務範例)
我通常只混 兩維,第三維用標籤處理:
- 人物 × 情境:
/for-students/starter-guides
(學生入門包) - 主題 × 情境:
/marketing/mistakes
(行銷排雷)
這樣既精準又易維護。
站內導覽與 SEO 小技巧(實用)
- 分類頁是導覽頁:放類別說明、精選文章、FAQ、下一步行動。
- 文首指路:文章開頭 1–2 行提示適合誰、適合什麼情境。
- 文末內鏈模組:「你可能還想看」放同分類 + 相鄰情境文章。
- 若重複太多,合併分類並做 301 轉址,集中權重。
常見錯誤(我踩過的坑)
- 把「形式」當分類(文章/影片):形式應放在濾鏡或標籤。
- 一開始就切太多類:結果每類都瘦弱、難維護。
- 命名太學術或抽象:用讀者會搜尋的語言。
- 沒有人管理分類:每類應有「owner 思維」(目標、內容缺口、下一步)。
快速起步 7 步(行動清單)
- 把近 30 篇文章貼便利貼,分別按三種邏輯分類一次。
- 選一個主軸(最能代表你價值的那個)。
- 建立主軸 3–5 類,每類寫一行定義。
- 把舊文搬入新架構,模糊文先放「暫存箱」。
- 每分類挑 5 篇代表作,做分類導覽頁。
- 30 天看流量與跳出,微調名稱與順序。
- 每季度做一次架構維護。
👉 現在就檢視你的分類:你目前比較接近哪一種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