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
最近我在讀《教養逆思維》時,深受貝琪·甘迺迪博士所提出的「感受長凳」啟發。書中提到,孩子在面對情緒時,如果獨自承受,感覺會特別可怕。但當有人陪在身邊傾聽與理解,他們的恐懼與不安就會逐漸減退。
什麼是感受長凳?
- 感受長凳是一個比喻:孩子在憤怒、失望或孤單時,就像坐在一張又冷又
黑的長凳上。 -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立即解決問題或批評他,而是有人願意坐在旁邊陪伴。
- 當我們陪伴孩子,即使只是聆聽和點頭,他們也會感到安全與被理解,長凳就不再那麼寒冷。
例如,當孩子說:「我希望我沒有弟弟,他總是弄亂我的東西!」你可以想像他坐在「難分享的長凳」上,陪他坐著,設定界線的同時,也認同他的感受:
「我明白寶貝,分享真的很難,我知道你很生氣,我在這裡陪著你。」
父母在回應時仍然需要設定界線,例如:「我理解你很生氣,我會陪伴著你,但是我也不會讓你動手打弟弟.」溫和且堅定地畫出界線,最重要的是,我理解也同理孩子的感受,在他小小的世界中,這件事情真的非常困難.
父母回應如何影響孩子內心聲音
我們都知道,孩子幼兒時期父母的回應,會最終成為他們內心的聲音。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透過觀察與模仿父母,內化行為、價值觀與語言。
也就是說:
- 當我們認同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批評,他會學會接受自己感受。
- 這些溫暖的回應,將來會在孩子內心化作自我對話,幫助他面對困難時,能對自己說:
「沒關係,我的感受被理解,我可以勇敢面對。」
實際上的例子是大家都有的經驗,你是不是也常在遇到困難時,腦中瞬間響起父母的聲音?這就是早年內化的影響。那麼,你想讓你的孩子未來聽到什麼樣的聲音呢?
父母也需要陪伴自己的內心小孩
陪伴孩子坐在長凳上,也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同樣可以在自己的感受長凳上,陪伴那個害怕、悲傷或自我批評的自己,現在我成長了,由我自己陪伴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可以對自己說:
「我在這裡,我理解你,我會陪著你,因為你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的感受,也正是在教導孩子如何愛自己、認同自己。
如何在日常生活實踐感受長凳
- 當孩子想傾訴時,與他們一起坐在沙發上。
- 孩子說話時,不要急著給建議或打斷,只需點頭或回應同理。
- 孩子難過時,給他一個擁抱,讓他感受到安全與陪伴。
這不是放任孩子,而是一種深層連結的開始。當孩子感受到你的陪伴,他學會的,是情緒被接納的安全感,也將建立內在韌性。
*內在韌性」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常被稱為 心理韌性 (resilience),當一個人 面對壓力、挫折或困難時,仍能保持心理健康、適應環境,甚至從困境中成長的能力。
結語:愛的示範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正是在示範如何對待自己。
當你溫柔地陪伴孩子坐在感受長凳上,你也在溫暖自己的內心小孩。
孩子會學會,無論生活多麼困難,他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就是你給他的愛與示範。
之所以對這一部分這麽有同感是因為,我認為教養是雙向的,當你學習以著愛扶養孩子、聆聽孩子的同時,也正在用愛療癒自己.我們都不完美,但是我會陪伴孩子一起走在成長的路上,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也一起成長.要記住—[陪伴]就最深刻的教養,也是最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