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自我覺察」時,往往會聯想到深沉的內省或心理學理論,但對我而言,它是一種可以透過日常練習慢慢培養的技能,一種溫柔而有力的方式,幫助我們在生活的波動中找到內在的平靜。
我並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訓練,我只是分享自己在摸索過程中的一些體會與提醒,希望能為跟我一樣在尋找自我連結的人提供一點陪伴與方向。
自我覺察,不是「想太多」
自我覺察不是用來批判自己的工具,而是一種觀察的態度。

它邀請我們成為自己內在世界的好奇旅人,而不是嚴厲的法官。當你發現自己心中冒出「我怎麼這麼笨」或「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的念頭時,不妨輕輕地對自己說:「喔,我現在有這個想法」,然後繼續觀察,不需急著改變什麼。
這樣的轉念,不是逃避,而是讓我們有空間去理解自己,而不是陷入自我苛責的漩渦。
從微小處開始,讓覺察變得可親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深入探討童年創傷或複雜情緒。
覺察可以從最日常的細節開始
早晨刷牙時水流的溫度、吃飯時食物的味道、走路時腳底與地面的接觸感。這些微小的感受,是我們與當下連結的橋樑,也是培養覺察力的起點。
當我們願意停下來感受這些細節,生活也會慢慢變得有層次、有溫度。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覺察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見自己不那麼光鮮的一面:嫉妒、憤怒、不安全感……這些情緒並不代表你失敗了,它們只是人性的一部分。與其壓抑或否認,不如試著說:「我看見你了,謝謝你讓我知道我在乎什麼。」
接納不完美,是自我覺察最深的修行。
它讓我們不再與自己為敵,而是學會與自己同行。

自我覺察不是一條直線的道路,而是一場循環的旅程。有時清晰、有時模糊,但每一次回到自己,都值得被慶祝。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慢慢練習、慢慢靠近那個更真實、更溫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