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一個角落,可以讓孩子的一整天,有著各種開展,
可以是隱性的,也可以是彰顯的
可以是內在發展的,也可以是外在呼應的。一學年一次,更替角落時。也同時宣告一件事
我換教室了,我長大了,我從小班變中班,或變大班了。
這是個事實,可被關注,被自己關注,也被環境關照。
我照顧角落,角落也服務著我。
正因為如此,每個學年更替一次,成為教室重要的一件事。
對老師而言,營造一個教室角落,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我們必須認知一件事,當我生活在哪裡,能量就要在那裏。
所以生活的環境中必須有著被
我們自己架構起來的能量,來滋養著自己。
因此,動手做、動腦思考,
身體力行去感受這個自己每天生活的教室,
是否為自己提供了一些什麼?
是欣喜某個角落的生成,覺得好美;
或是某個教具提供了有趣好玩的意義,看見認知進步的美好;
這些都是使用者,與創造者共同可以累積的感受。
當老師實實在在在見證某個孩子,
某個時刻,某個狀態有所改變時,
那麼成就感會跟出現,無論是自我肯定,
或是因為孩子的進步而得到外在的回饋,
那都是值得榮耀的一件事。
角落學習在開放教育裡,特別注重學習線索。
當一個區塊、一組教具、一個標牌或是一套工具或材料。
有了說明,步驟指引,規則說明時,環境自然就成了老師。
當隱性的老師充滿在教室中,老師自然可以透過觀察去看見孩子,
少了一些安撫提醒的聲音,多了一些操作時的互動,
或是開心愉悅的聲音,
那麼自然平和的美德教室,也就出現了。
而學習線索透過團討的教導,規則的建立,
孩子自然也習得了認識文字和圖像的能力,
自動組合圖像、文字,與聲音的指示,
孩子會自動的在大腦裡整合出屬於他自己
可以認知學習的方法與組件。
這都是非常好的一種安靜中學習的氛圍。
總之,角落鋪陳是必要的。
開放教育環境中專業老師能力的要求,
是需要充滿彈性與確定的學習;
除此之外,提供給老師多元的素材、工具和材料,
更是一種團隊的支持
要看見孩子之前,得先看見老師;
要看見老師,得先滿足各種需求。
然後總和許多因素,讓日常充滿各種可能性,
逐步的新增、調整、修正、
最後,仍在一個漂亮美好的還境中,
安心、學習、長大。
BY魔莉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