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練音階?《好音樂的科學》這麼寫
(引用)你要是知道這些樂手其實是藉助一種叫做「肌肉記憶」功能的序列能在腦中形成單一記憶。 不過即便如此也無損於他們的成就。肌肉本身雖沒有記憶能力,但肌肉動作的複雜順序便如是花多少力氣綁鞋帶就知道了。下次綁鞋帶的時候,記得觀察一下自己手指的動作, 它們運用的雖然是相當複雜的肌肉動作,但大腦卻只需傳送一條訊息──「立刻綁鞋帶」即可。一位訓練有素的樂手可以將一整首樂曲轉化成一連串每根手指動作的指令,而是說:「下面接著的是中間輕快的樂段;而再下來則是有三個大聲演奏的和弦段」。要讓我們的腦袋如此運作的話,就得不斷地反覆練習,而這件事一點也不神奇,神奇的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音樂,以及人們對它們的反應。
縱然練習音階是很無趣的事,但了解「音階」、調子與「和聲」怎麼運作則是音樂訓練中很重要的一環。不論你是要演奏、即興作曲還是單純欣賞音樂,能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會相當有幫助。下次在首流行樂的過程中曲調突然上揚時,不妨露出了然於胸的微笑,指著音響說:「嗯……,是卡車司機換擋了。」
嗯,你一年只能做一次這種怪事,所以請慎選時機……。

練習音階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幾乎所有西方音樂都建構於音階之上;即便在印度、阿拉伯,甚至東南亞南島文化的音樂,也能用音符記錄下來,形成不同的樂譜。
當你反覆練習音階時,不僅會熟悉它們的聲音與在樂譜上的布局,也能訓練手指的肌肉記憶,並讓大腦建立起「聽覺、視覺與動作」之間的連結。這就是為什麼當你看到眼前的樂譜時,能夠自然而然地拿起手上的樂器,立刻演奏。就像籃球選手反覆訓練特定動作,Michael Jordan 每天練習投籃上千次,目的就是將動作變成慣性,以便在比賽中任何情況下都能完成投籃。演奏樂器也一樣,是一種需要透過練習養成的條件反射。尤其在視奏時,因為無法預知樂譜的變化,你必須依靠反射與直覺完成演奏,讓大腦看到音符時,潛意識就能自動引導手指動作。
當你遇上一連串快速的音群時,大腦幾乎不可能逐一處理每個音符。然而,如果你熟悉音階、琶音或分解和弦,就能迅速辨識出其中的模式,手指自然知道怎麼運作。演奏樂器和運動一樣,越少刻意思考,表現往往越好,因為過度的意識反而會造成阻礙。
因此,練習音階、琶音與分解和弦至關重要。當這些動作化為直覺反射時,不僅能讓視奏更加輕鬆,也能讓學習與記憶樂曲變得高效而牢固。最後別忘了,練習時務必搭配節拍器!
好和弦-如何練音階文字版
為什麼厲害的人,視譜可以這麼快?
雖然長音、音階這些東西相當的基本,到現在我還是在練習樂曲前大概花10~30分鐘來先做這些基本練習,雖然還是吹得很爛,快速音群還是依然無法全部掌握...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出自《禮記·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