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室裡的問題:小西的困惑
午後的錄音室,陽光從百葉窗灑落,光影在桌面交錯。主持人小西皺著眉,語氣裡藏著疑惑:「布萊恩,我覺得好難分辨,有些人表面上是好人,卻總在背後說壞話。到底要怎麼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那一刻,空氣靜止了,小西愣住,像是被說中了心裡最深的矛盾。
小時候的童話:單純的世界觀
布萊恩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愛看童話故事。故事裡總有壞皇后、惡巫婆,也總有勇敢的王子和善良的公主。

「小時候的我們,世界很簡單,非黑即白,善惡分明。但長大之後才發現,現實人生並不是這樣。」
他語氣裡帶著感慨,像是在說一個久遠卻依然鮮明的夢。「有些人,今天對你很好,明天卻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踩你一腳。這是不是壞人?或許不是,而是人性本來就複雜。」
小西點點頭,眼神裡閃過思索的光芒。
李斯的故事:環境能逼人改變
布萊恩談到秦朝的李斯。這位曾經的忠臣,最終卻因環境與權力鬥爭,走上背叛與悲劇。
「李斯是壞人嗎?」布萊恩凝視著錄音室的燈光,語氣沉穩。「他或許不是壞人,而是被逼到某種處境,不得不做出那樣的選擇。」
小西沉默,心中浮現出職場中那些「逼不得已」的場景——有人為了績效犧牲同事,有人為了升遷選擇冷酷。這些行為看似殘忍,卻往往是環境推動的結果。

外送員的笑容:角色切換的現實
布萊恩接著說了一個觀察。他曾經看過一位外送員,剛被顧客大罵完,轉身卻又面帶笑容,對下一個客人說:「您好,外送到了。」

「你看,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布萊恩微笑著問。
小西愣了幾秒,才輕輕搖頭。
「對啊,這不是好或壞的問題,而是角色切換。人會根據情境調整自己的狀態。這不代表虛偽,而是人際關係裡最真實的生存方式。」
錄音室裡響起一陣沉思的靜默。小西似乎在心裡打開了一扇窗。
三個維度:理解人,而非評斷人
布萊恩整理出三個理解人的維度:
- 品格:這是人的核心價值與長期行為模式,能顯示他真正重視什麼。
- 環境:一個人所處的情境、壓力與制度,會強烈影響他的選擇。
- 互動方式:你與他之間的交流模式,常常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不要急著下結論,先從這三個面向去看人。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壞人』,其實只是被環境推著走,或是跟你之間互動方式出了偏差。」
小西眼神一亮,似乎找到了一把能解開人際迷宮的鑰匙。

真正的成熟:接受世界的灰階
布萊恩語氣緩慢卻堅定:「成為大人的第一步,就是接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灰階。」
他說,當你開始理解而不是急著評斷,就會減少很多人際上的內耗。你不再需要去確認每個人是不是「好人」或「壞人」,而是去理解「他為什麼在這裡、此刻,會這樣做」。
小西靜靜地聽著,眼神逐漸變得柔和。那是一種釋懷,也是一種力量。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人成熟的第一步,是接受世界的灰階。」
- 「比分辨好人壞人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為什麼這樣做。」
- 「環境能逼迫一個人,展現出不同於本性的行為。」
- 「雙面人,不一定是壞人,而是角色切換的結果。」
- 「理解,比評斷更能減少人際內耗。」
- 「品格、環境、互動,構成人際的三個維度。」
- 「不必急著貼標籤,先看見背後的故事。」
- 「真正的人際智慧,是用立體的眼光去看人。」
- 「包容的前提,是理解。」
- 「當你停止二元思維,你才開始成為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