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很早以前就大約知曉背部有一個「膏盲」穴位,偶爾在按壓的過程中,會感覺到疼痛。也總不免自嘲,膏盲會痛,那豈非已經「病入膏肓」。但是,那畢竟是「藥石罔效」的狀態,豈容玩笑。然而,也許因為對於自己身體狀況的掌握覺得與「藥石罔效」有所不同,所以不會太過擔心。另一方面,則不免自圓其說地想著,也許那只是「痛」,還不算「病入」的狀態。然而,倘若仔細想想,仍不免疑惑著,這裡頭顯然有一部分的認知是錯誤的。
實際開始接觸經絡之後,發現其實所謂的「膏盲」穴位,乃是指稱「膏盲俞」,而那確實是位在背後肩胛骨旁的中央位置。更確切一點地說,那是在第四胸椎棘突下,往旁邊三寸之所在,那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由此一部分延伸而有所謂的「膏盲部位」的說法,那則是指稱脊椎和肩胛骨內緣之間的區域,其淺層肌群為斜方肌,深層肌群則是大小菱形肌。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有時「膏盲」用來指稱指稱「膏盲俞」的穴位,有時則是泛指「膏盲部位」。而「膏盲痛」主要是因為過度使用手臂、手指,那往往會循著大腸經筋而牽引至上背部,這將會導致膏盲部位有僵硬緊繃,甚至是酸、麻、痛的感覺。另一方面姿勢上的不當,長期久坐姿勢不良,會導致背部肌肉長時間過度緊繃,也可能造成發炎疼痛的狀態。也就是說,大部分所指稱的「膏盲痛」,其實可以說是上背痛的一種,甚至更嚴重的情況,有些還可以稱為「菱形肌筋膜炎」。
那麼「病入膏盲」的意思又是如何,那又可從這個成語的典故說起。其來自於《左傳》,書中言:「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那是在春秋時代晉國景公生病,向秦國尋醫,秦桓公派遣名醫「緩」前來來治病,而後說出上述那一段話,不久景公便病逝。是故,之後便已「病入膏盲」連結而至「藥不至焉」,來指稱病重而難以挽救。
由此當能知曉,當言及「盲之上,膏之下」,乃指稱「膏」、「盲」為兩個不同部位的所在。「膏」,主要指稱「心尖脂肪」;「盲」則是心臟與隔膜之間,也有說隔上薄膜。是故,膏盲合起來可以說是心臟深層的部位。相傳,那是身體之內,藥力難以企及的所在,所以才會指稱病入膏盲則無藥可救。很顯然地,這裡所指稱的「膏盲」與上述所指稱的「膏盲穴」或「膏盲部位」都不同,那所強調的乃是「膏之下,盲之上」的位置。
瞭解這一切之後,就像是解答了原本的疑惑,也讓原本那一絲絲的不安徹底消除。至於,膏盲痛,當可說是現代人很多人都得要面對的狀態,畢竟除了久坐、姿勢不良,再加上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都將導致手指、手臂有過度使用的狀態。然而,畢竟膏盲位於背部,所以若要按摩,不太容易,甚至得要找他人幫忙著實不便。上述提及膏盲痛其實與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筋有所關連,是故那也可以提供解方的思路,也就是從同為陽明大腸經的經筋所循行的位置來思考。

《經絡解密》一書中提及,按摩「手三里穴」當可以緩解身體對側的膏盲痛。也就是說,倘若身體左側的膏盲痛,那麼可以按揉右側的手三里穴;同理,右側的膏盲痛,則可以按揉左側的手三里穴。手三里穴的所在位置為拱手時,肘關節橫紋下方2寸,肌肉最高的部位,就是手三里穴。一般來說,輕輕按壓會沒有感覺,但如果用力按壓則會有明顯的酸痛感。按揉的過程不僅可以緩解膏盲的疼痛,加上其本來就屬於大腸經的重要穴位,所以也可以緩解腹部漲痛、消化不良,乃至大便異常,豈非一舉數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