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鍊魂】第一百零四回 水之惡-病-(三)心理性與情感因素觀點的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水之惡-病-(三)心理性與情感因素觀點的病

 

  上回說的是「範疇一:生物性與生理因素」的內容,這回是「範疇二」。

  範疇二:心理性與情感因素。關注心智、情緒和認知模式如何影響健康。

  主要方面有:

  ●創傷與早期適應(Trauma & Early Adaptation):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揭示了童年創傷與成年後身體疾病、抑鬱、焦慮、成癮的強劑量反應關係。

  創傷改變大腦發育、壓力反應系統和關係模式,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適應不良的圖式(Schema)和防禦機制。

  ●認知與信念模式 (Cognitive & Belief Patterns):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有效性反向證明了扭曲的認知模式(如災難化、非黑即白思維)是維持情緒障礙的核心原因。

  核心信念(如「我不可愛」、「我無能」)會構成心理痛苦的底層架構。

  ●情緒調節與氣質 (Emotional Regulation & Temperament):氣質(如高反應性)是天生的風險因素。

  無法有效識別、接納和調節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恐懼)會導致情緒爆發或壓抑,轉化為身心症狀(如恐慌症、腸易激綜合徵)。

  當我們從心理性與情感領域來理解「病」,它將不再只是器官損傷或生理失衡,而是個體在認知、情緒、行為與人際互動中出現持續性困擾,影響其生活功能與內在整合。

  在心理性與情感領域研究病理相關的早期學科是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學學派,其核心在於強調「無意識」和早期童年經驗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心理分析學派認為,「病」是潛意識衝突的外顯,是潛意識衝突與壓抑情感的象徵化表現,潛意識中的本能與衝突是心理困擾的根源。

  個體無法整合本我(慾望)、自我(現實)與超我(道德)之間的張力,導致焦慮、防衛機制失控,形成症狀。

  例如:強迫症可視為壓抑罪惡感以儀式行為釋放;抑鬱症可能源於未解決的內在喪失。

  榮格則認為病可能是「靈魂呼喚」——個體未整合的陰影或原型在尋求轉化。

  精神分析透過夢的分析、自由聯想等方法,將病患的潛意識衝突帶到意識層面,以促進自我了解與行為改變。

  精神分析後,心理疾病這一範疇的研究開枝散葉。因為有許多的情況均沒辦法由傳統的精神分析得到解決,因此促使各有不滿的專家參與更多的研究,各自開發了各種意圖解決各類心理疾病的學派。

  認知心理學派便是較具代表的派別。

  認知心理學派興起於二十世紀中葉,是心理學史上重要的「認知革命」的產物,它主張人類的行為受到內在心理過程的影響,而不僅是外在刺激的制約。

  該學派研究記憶、知覺、語言、解決問題等認知歷程,並將心智比喻為資訊處理器,藉此解釋人類如何主動獲取、處理、組織並儲存知識,最終獲得對環境的適應。

  所以,認知心理學派認為,「病」是思考錯誤的結果、是認知扭曲的產物。

  非理性信念、災難化思考、過度概化與選擇性注意等認知偏差與認知扭曲,都會導致情緒困擾與行為障礙,引發負向情緒。

  例如:憂鬱症患者常有「我什麼都做不好」的自我貶低信念。

  認知治療便是重建思考模式,改善情緒與功能;透過認知重構技術,挑戰並重建負向思維模式,以改善情緒反應與行為功能。

  行為主義學派則是在當時與精神分析學派分庭抗禮的另一大派。

  行為主義學派是心理學中一個注重「可觀察」且「可測量」的外部行為的學派,其核心觀點是人類行為是環境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聯結的結果。

  行為主義學派的出現是為了使心理學研究更具科學性和客觀性,透過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來理解和解釋個體的學習與行為的形成過程。

  因此,以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病」是學習歷程的失誤、是學習錯誤的結果,是過度強化、古典與操作制約,使中性刺激與強烈情緒反應產生不當連結,是習得的不適應反應模式。

  其不適應的行為(病)是由環境刺激與反應強化所形成。

  例如:焦慮症可能是對中性刺激產生過度反應,透過制約形成恐懼。

  因此,治療重點在於行為重塑與去制約。治療策略是系統去敏感化、行為塑造與代幣經濟,直接改變環境刺激與行為後果。

  在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對抗一陣子後,開始有人覺得這兩大學派不夠用,於是便出現了人本心理學派。

  人本心理學派的興起,是因它在二十世紀五O年代批判和繼承了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基礎,並受到存在主義和現象心理學的影響,旨在開拓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

  它對行為主義心理學(將人等同於動物)和精神分析心理學(過度關注病態心理)提出了批評,同時也吸收了它們的研究成果。

  人本主義受到存在主義和現象心理學的影響,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與責任,而現象心理學則強調主觀經驗和個人意義的探索,這些觀點共同促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發展。

  該學派強調研究人的正面本質、潛能、經驗、價值與自我實現,不同於過往學派僅專注於精神分析學的潛意識或行為主義的動物性行為,人本心理學將人視為一個整體,關注人的意識經驗、自由選擇、責任以及在健康個體中的成長發展。

  所以,人本心理學認為,「病」是自我實現道路受阻,是自我概念與經驗不一致,是自我的分裂與價值的迷失。

  當個體無法表達真實自我、被迫扮演他人期待的角色,便產生內在分裂與情緒困擾,使個體遭遇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撕裂

  例如:長期壓抑情感的照顧者就可能出現身心症。

  故人本心理學的治療強調無條件正向關懷與自我探索,治療重點是創造安全共情場域,以無條件接納與真誠回應,促進自我覺察與成長。

  人本心理學的發展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多的關注在人類本身的特質,因此多了不少探究人類特性的研究內容。

  例如發展心理學與依附理論。

  發展心理學探討個體從出生到老的發展歷程,而依附理論是其中關鍵部分,解釋了個體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深層情感連結,這份早期依附經驗能形塑終生的情感、社會發展及人格特質。

  而以發展心理學與依附理論的觀點,「病」是生命早期發展任務未完成,造成信任、安全感與自主性在各階段均未獲充分養成,因而影響成人情感調節,造成生命歷程發展失調的結果。

  像是嬰幼兒的依附心理不穩,可能導致成人關係焦慮或回避。

  所以治療取向的選擇,是透過修補經驗重建安全內在模型。

  與發展心理學相關的還有心理動力學。

  心理動力學是一個強調心理力量如何塑造人類行為、情感和思想的心理學方法,它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潛意識過程、童年經歷和內在衝突對人的現在行為和情感有重大影響。

  心理動力學強調由潛意識的慾望和衝突驅動的行為,故以發展心理學與心理動力學的觀點,「病」是發展階段未整合,個體在生命歷程中未完成某階段任務(如信任、獨立、親密),可能形成人格障礙或情緒困擾。

  其實與依附理論的觀點沒差太多,因此治療上同樣強調重建發展歷程與情感修復。

  兩者的差異在於:心理動力學的重點是內在心理結構與衝突,而依附理論的重點則是人際關係在早期發展中的作用;心理動力學更側重於個體內在的、常是潛意識的心理結構和衝突,而依附理論則將重點放在個體與他人(尤其是主要照顧者)建立的關係及其對發展的影響。

  存在主義心理學也是人本心理學的分支。

  存在主義心理學,是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強調人的存在價值、自由、選擇和責任,並認為人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意義負責。

  它強調個體經驗的獨特性和主觀性,以及人在面臨死亡、孤獨、無意義等終極關懷時的焦慮和挑戰。

  以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病」是存在意義的缺失,是生命目標與價值感崩解,帶來空虛、絕望或自我疏離。

  因此,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便是透過價值重構與自我超越,引導個體重建生命方向,幫助求助者改變對生活的態度和方式,從而發現並實現生命的意義。。

  該療法特別適用於那些因抑鬱、空虛或迷惘而感到生活無意義的人們。

  當人們感到生活缺乏目標或意義時,會出現心理障礙,稱為「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或「存在挫折」(Existential Frustration),意義療法旨在解決此問題。

  而心理與情感的構成並不只有單一個體的因素,還有複數個體交流的要素存在,這就會涉及到溝通理論學派。

  溝通理論學派主要可分為兩大學派:人際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TA),關注個體內在的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及其互動模式;以及溝通行動理論(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側重於理性溝通的結構、語用規則以及在社會互動中達成共識的過程。

  以溝通理論學派的觀點,「病」是人際溝通失衡,是溝通模式的錯亂,是個體在「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之間失去平衡,導致關係衝突與內在混亂。

  例如:過度使用「父母自我」的人可能表現出控制與批判,引發人際疏離。

  也是溝通姿態偏誤,阻礙真誠連結。

  溝通姿態偏誤是指在溝通過程中,個人在表達意見或與他人互動時,可能出現的偏差行為或態度,例如過度防禦、過度攻擊、被動或被動攻擊的溝通風格,這些都會影響溝通的有效性,導致誤解或衝突,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

  例如:

  ●被動溝通: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總是壓抑自己,即使內心感到不滿或委屈,也不敢提出。

  ●攻擊溝通:習慣於用強硬、挑釁的態度與人溝通,往往會否定他人觀點,甚至使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容易引起衝突。

  ●被動攻擊溝通:表面上順從或裝作合作,但實際上透過消極抵抗、拖延、諷刺等方式表達不滿,讓他人難以察覺其真正意圖。

  故在治療介入上,以透過覺察角色切換、重建有效對話與共情練習為主。

  而人際關係的理論免不了會與社會接軌,故社會心理學在心理性與情感的病理因素也有一席之地。

  社會心理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以個人為單位,解釋個體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如何受到社會情境、社會刺激(真實或想像中的他人言行、態度)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因素(如文化、社會結構)的影響,同時也研究個體如何影響社會。

  這門跨學科領域填補了心理學與社會學之間的空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與社會的關係,並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洞見與方法。

  以社會心理學來看,「病」是社會角色與自我認同的衝突,是當外在期待與內在價值不一致,產生角色壓力與心理負荷,是當社會期待與個人認同不一致,可能產生的角色負擔與心理困擾。

  例如在歧視環境中成長的少數群體,像性少數族群,便可能較易出現焦慮與抑鬱。

  通常的處理路徑是增進社會支持、重建文化認同與倡導制度性改變。

  最後,與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相關的,還有情緒神經科學。

  情緒神經科學研究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存、認知與行為,並且能透過腦中的神經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與其他生理機制來解釋。與前述生物性與生理因素有互動關係。

  情緒神經科學有助於了解情緒如何幫助我們評估環境、解決問題,並在必要時做出快速反應。

  同時,它也能解釋情緒與記憶、壓力、甚至憂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的關聯。

  所以,以情緒神經科學來說,「病」的觀點是接近生物性與生理因素的,是情緒迴路失調,如杏仁核過度活化、前額葉調節不足,或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是杏仁核、前額葉、伏隔核等腦區功能異常,導致情緒調節困難與調控障礙。

  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杏仁核過度活化,導致過度警覺與惡夢。

  治療干預方式也是偏生理性的,通常為結合藥物、神經調節與情緒處理訓練,重塑腦—心互動機制。

  結合上述觀點,以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的範疇二來說,「病」是在認知、情緒、生理與社會互動等多重系統中失衡的整體呈現,源於潛意識衝突、認知扭曲、學習制約、發展缺口、腦功能失調、角色壓力或意義茫失,及存在意義的崩解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持續性痛苦與功能受損。

  而因情緒神經科學的研究,能預見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的失衡,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會影響生物性與生理因素的範疇,引起生理機能病變的連鎖反應。

  但不論是哪個學派,多數心理性與情感領域的專家在推理「病」時都會經歷三層分析:

  1.核心失衡源:潛意識衝突、信念系統錯位、情緒迴路失調、角色壓力或意義缺失。

  2.惡性循環機制:心理模式—情緒反應—行為策略相互強化。

  3.介入槓桿點:改變信念、重塑情緒調節、改善人際互動、恢復存在感與自我整合。

  這讓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的病理有很明顯的循環機制存在。

  只要分析循環機制的類型,便可有效找出失衡源頭的類型,進而有效介入槓桿點,切斷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範疇與生物性與生理因素範疇之間的連鎖反應,避免身體機能進一步惡化。

  當然,這些連鎖反應並非單向性,而是雙向性的。

  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生物性與生理因素對於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的影響有多巨大。

  例如,如影隨形的偏頭痛,如何毀掉我們一天,甚至大半個月的心情、人際關係與工作績效。

  接下來,將進入範疇三:社會性與環境因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21會員
394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9/07
「木稟性招難;火稟性招苦;土稟性招罪;金稟性招災;水稟性招病」這五句箴言,若以命運的斷語視之,會忽略掉,這是一套關於性格如何通過內外互動,自我創造困境,以及如何自我解脫困境的心理學模型。
Thumbnail
2025/09/07
「木稟性招難;火稟性招苦;土稟性招罪;金稟性招災;水稟性招病」這五句箴言,若以命運的斷語視之,會忽略掉,這是一套關於性格如何通過內外互動,自我創造困境,以及如何自我解脫困境的心理學模型。
Thumbnail
2025/09/06
 水之惡-性-(結)入夢、夢遊、夢醒與夢碎   關於靈性失控的靈性膨脹的成神幻夢   自第五十九回開始,水之惡的主題開始探討「死」,由佛洛伊德的死之本能到自古以來靈性修練關於「身體是臭皮囊」的身體棄絕思想,在引申出靈性集體自殺的主題,並陳述了幾個案例。   而在列舉台灣靈性自殺案例前,因看了
Thumbnail
2025/09/06
 水之惡-性-(結)入夢、夢遊、夢醒與夢碎   關於靈性失控的靈性膨脹的成神幻夢   自第五十九回開始,水之惡的主題開始探討「死」,由佛洛伊德的死之本能到自古以來靈性修練關於「身體是臭皮囊」的身體棄絕思想,在引申出靈性集體自殺的主題,並陳述了幾個案例。   而在列舉台灣靈性自殺案例前,因看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或稱體象障礙、身體臆形症(台灣)、醜形恐怖(日本)
Thumbnail
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或稱體象障礙、身體臆形症(台灣)、醜形恐怖(日本)
Thumbnail
喜/樂(心臟)→ 心神不寧、精神不集中、高血壓、中風 怒(肝臟)→ 面紅耳赤、失眠、暈眩、心悸、躁動 憂/悲(肺臟/大腸)→ 情緒低落、胸悶、氣短淺、潰瘍 思(脾臟/胃臟)→ 健忘、疲乏倦怠、食慾不振、肌肉流失 恐(膀胱/腎臟)→ 精神恍惚、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 驚(膀胱/腎臟)→ 心緒
Thumbnail
喜/樂(心臟)→ 心神不寧、精神不集中、高血壓、中風 怒(肝臟)→ 面紅耳赤、失眠、暈眩、心悸、躁動 憂/悲(肺臟/大腸)→ 情緒低落、胸悶、氣短淺、潰瘍 思(脾臟/胃臟)→ 健忘、疲乏倦怠、食慾不振、肌肉流失 恐(膀胱/腎臟)→ 精神恍惚、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 驚(膀胱/腎臟)→ 心緒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本文探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具體例子展示了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並分享了香港心聆舉辦的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文中呼籲人們重視心理健康,並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
Thumbnail
本文探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具體例子展示了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並分享了香港心聆舉辦的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文中呼籲人們重視心理健康,並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生病時的掙扎 生病時。最受傷的不是病情或末期的到來⋯⋯而是:「肉類上的疼痛」「功能上的失能」 大家知道嗎?大家的生命,一定得死亡只是「疼痛和失能」,這是往死方向前進時我們盡受這二大惡魔,不同程度的傷害著🤕⋯⋯ 生病時如何克服疼痛和失能的小秘訣 💊🌟?
Thumbnail
#生病時的掙扎 生病時。最受傷的不是病情或末期的到來⋯⋯而是:「肉類上的疼痛」「功能上的失能」 大家知道嗎?大家的生命,一定得死亡只是「疼痛和失能」,這是往死方向前進時我們盡受這二大惡魔,不同程度的傷害著🤕⋯⋯ 生病時如何克服疼痛和失能的小秘訣 💊🌟?
Thumbnail
A型肝炎感染者的情緒和信念與病毒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探討A型肝炎的情緒成因和療癒方式,並提供了對患者有益的信念和建議。
Thumbnail
A型肝炎感染者的情緒和信念與病毒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探討A型肝炎的情緒成因和療癒方式,並提供了對患者有益的信念和建議。
Thumbnail
五十肩、板機指、偏頭痛、腎結石、子宮肌瘤、脊椎側彎、腳踝慣性翻船、圓肩駝背、睡眠障礙、雙腿無力、更年期...等等,這些看似永遠好不了的舊傷、慢性疾病、生活失衡......根源都來自於「心」。
Thumbnail
五十肩、板機指、偏頭痛、腎結石、子宮肌瘤、脊椎側彎、腳踝慣性翻船、圓肩駝背、睡眠障礙、雙腿無力、更年期...等等,這些看似永遠好不了的舊傷、慢性疾病、生活失衡......根源都來自於「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